讀大衛哈維:讀懂資本社會,你的現代病就能好一半

作者:學霸貓,原載於知乎

2017,我們,病入膏肓的現代人。二十年前我們剛剛開始用大寶(因物美價廉而紅極一時的國產護膚品牌),二十年後大部分城市年輕姑娘的梳粧檯上已經變成了至少十瓶起的各種精華、水、乳、霜。二十年前我們穿一雙鞋能跑能跳能走天下,二十年後我們散步/滑板/跑步/訓練都得各有兩雙。二十年前一個季度兩三件衣服也沒挨著凍,二十年後我們囤積了一個百分之八十的衣物不會見光的衣櫃。

支撐旺盛消費背後的動力,很難說是真正的經濟發展和人民富足,一個精巧的結構不斷促動著人產生更多的欲望,提前消費更多的欲望,然後進一步貶值的勞動和未來時間來償還——不用說,你也能看到各種花唄、還唄、白條、借貸漫天飛舞的廣告。

「花今天還沒掙到的錢,買自己根本不需要的東西,來取悅那些你根本不喜歡的人。」

我們愈是病入膏肓,資本就愈是有利可圖

最近聽的英文播客裡,一個講理財和自由的博主Money Mustache和Tim Ferris的對話中也說道:China is 10 times more materialistic than US(中國比美國更物質主義10倍)。

身處其中,我們無法倖免於難。以前談論詩歌、哲學和人文情懷的豆瓣首頁,都被化妝品、美食、八卦和貓攻陷的時候,我們很難再抱持一種瓦爾登湖式的超越態度。我們每一個人,都身處在人類社會上最大的一次消費主義浪潮裡,資本、時尚和廣告的共同作用,每一次雙十一,我們都像是沒有明天一樣狂歡。

資本希望我們得病,越是病入膏肓,資本就越有利可圖。資本從不關心個體的幸福、健康,資本從不希望你能自由、滿足甚至自我實現。它需要個體變得貧窮、無力,被迫出賣更長的勞動時間,領取更低的勞動薪資,而在這個過程中積累的所有不滿,和痛苦,只能通過進一步的購買來發洩。在這個過程中,人的喜樂、價值和自我實現,從來不在考量範圍內。你工作,你消費,你借貸,不斷迴圈,非常完美。

一個人讀懂自己所處世界的遊戲規則,未必有能力改變它。但真正讀懂那些矛盾和問題的根源,人會開始變得理性一些,有覺察一些:知道自己在玩的是什麼遊戲,即使不能設計遊戲規則,但總不會被玩得只剩底褲了,還根本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資本主義的喪鐘已敲響

這是我認為當下,對每一個普通人而言,讀大衛哈維,以及重新理解馬克思的重大意義所在。《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這本書,2016年10月簡體中文版出版,當時國內人文先鋒廣州方所書店和蘇州誠品書店都大力推廣。在中國知識界引發的反響卻遠遠不如兩年以前湯瑪斯.皮凱蒂的《21世紀資本論》。需要提示的是,大衛哈維是著名左派,而目前主流經濟學的教育和觀點,清一色新自由主義—— 歷史原因,左的苦我們吃的夠了,而現在,我們在慶祝市場、消費和自由的路上才剛剛開始呢。

在這本書裡,大衛哈維用17個矛盾,振聾發聵地向全世界說明:資本主義制度為什麼是不能持續的,失敗的。每一個矛盾,都是資本主義制度本身的缺陷,也與我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事實上,本國正是大衛哈維多次引用的重要材料)。我們簡單地回顧一下這17個矛盾:

資本主義的七個根本矛盾:

1、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的矛盾——資本主義下的房屋供給,已經從追求使用價值為主,變為以追求交換價值為主。這個不用解釋了,看看房價,都懂了。08年金融危機的本質,也就是房屋使用價值與交換價值的矛盾最終不可調和而產生。

2、勞動的社會價值與它的貨幣表現形式——我們通過貨幣來衡量勞動的價值,貨幣把社會價值的非物質性隱藏在它的物質形態後面。而貨幣本身成為一種商品,並可以用數位代表的時候,貨幣體系便出現了一種嚴重的矛盾:勞動價值可能毫無增加,而貨幣可以無限創造和積累。貨幣成為了一種社會權利,渴求貨幣本身成了一種目的,而這扭曲了單純促進交易所需的貨幣的簡潔供需關係。(人類追求無意義的貨幣,卻忘記了其背後有意義的使用價值)。

3、私人財產與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用房屋為例,資本主義國家以各種手段(從積極提供補助到宣傳自置居所的夢想),有系統地促進越來越多的人擁有房屋。一方面為了確保房市持續增長,另一方面也是鞏固人們對資本主義方式的支援。美國的做法,也就成為了導致次貸危機的主要因素。一種可能的做法,是重新建立對「公有資源」的關注,貨幣和信貸都應該成為以民主化方式管理的公有資源。

4、私人佔有與公共財富——基於剝奪(dispossession)的經濟運作,是資本主義核心的根基。這種剝奪行為,支持私人(包括公司)佔有大部分的公共財富,積累大量的私人財產。例如,銀行家原則上不關心銀行的盈利和獎金從何而來,銀行放款給壓榨租戶的房東,或是向顧客說要離譜高價的商人、欺騙顧客的信用卡和電話公司、非法沒收房貸戶房屋的公司。波蘭尼的著作《巨變:當代政治和經濟的起源》(這本書之後我也會寫)指出,勞動、土地和貨幣這三種東西的市場,對於資本的運作和價值的生產是不可或缺的。漫長慘痛的歷史,就是勞動、土地和貨幣完成其商品化的過程。從英國圈地運動開始,勞動者被迫離開其土地,成為資本可以自由剝削的「受薪」工人。今天,剝奪的政治政策仍然導致大量人口正在失去土地、水和自然資源的使用權,也激起了全球大規模的反抗。

5、資本與勞動——勞動力商品化,社會勞動(我們為他人勞動)異化為了我們為錢而勞動。資方以此為基礎,建立他們主宰其他階級的社會權利。勞動者陷入了這樣的處境:除了藉由工作不斷創造條件讓別人主宰自己外,他們別無可為。這就是資本統治下的,勞動者的自由。(聞者傷心,見者落淚的真相。春節後各種招聘跳槽網站狂投廣告,哈哈哈)

6、資本是一種過程還是一種東西——資本在某個時刻以貨幣的形式出現,在另一個時刻則是一堆生產工具(包括土地和資源),又或者是一群走過工廠大門的工人。在工廠之中,資本涉入具體的勞動和商品的製造;潛在和尚未實現的價值(社會勞動)及剩餘價值包含在商品之中。商品出售時,資本再次回到它的貨幣形式。在這種持續的流動中,過程與東西互為依賴。

7、生產與實現的統一 —— 工人作為商品的購買者,對市場來說是重要的。但工人作為其商品(勞動力)的賣方,則受制於資本主義社會盡可能壓低工資的傾向。還有一個矛盾:資本主義產能全力開動的時候,通常就是生產過剩的時候;因為產能運用受到限制,並非只是價值的生產,還有價值的實現。但是,商品的銷售,商品資本的實現,不是受制於一般社會的消費者需求,而是受限於絕大多數人總是貧窮且必須總是貧窮的那種社會的消費者需求。(總需求不足,對資本的持續積累構成了嚴重障礙。)

變化的七個矛盾:

1、技術、工作和人的可拋性—— 在AI逐步取代人類,大規模失業即將到來的今天,這個矛盾對大多數人來說就顯得更加深刻了。全球資本體制已經走到了吸收勞動力的最後階段,如此巨幅的全球勞動力擴張,未來將不可能再發生。當大規模的人類再也沒有工作可做的時候,那些閒置和多餘的人應該如何生活?(最近的兩個論點,伊隆.馬斯克(Elon Musk)認為政府應該給民眾發錢,比爾·蓋茨認為應該向機器人徵稅)

2、分工 —— 分工是資本運作的一個根本特徵。而資本想做的,不是消滅技能本身,而是消滅可獨佔的技能。新技能(比如程式設計)變得重要時,資本想做的可能不是消滅它(雖然最終可以用人工智慧消滅),而是通過大量提供培訓機會,防止這種技能被某些勞動者獨佔。而在高度分工的場景裡,工人們幾乎不可能發展出成為自己命運主人的意識。

但分工的矛盾背後,蘊藏著一種可能性。技術變革洪流的影響下,分工方式的快速演化將需要靈活有適應力和受過某種程度教育的勞動力。悲慘、可棄的備用勞動人口,必須以絕對可配合各種勞動要求的人代替之。局部發展、只能承擔一種專門社會職能的個人,必須以全面發展、可交替發揮各種社會職能的個人代替之。

3、壟斷與競爭——集中與分散,阿里吉(Giovanni Arrighi)指出,資本在兩個極端之間遊移,一端是不受監管的競爭,另一端是壟斷和寡頭壟斷造成的權力過度集中的狀態。國家權力之手,與資本之手的結合。充分競爭的人人受益的市場,只是一個夢幻。

4、不均衡的地域發展和空間生產—— 資本致力於塑造地域奇觀,只要看看我們建立的新城市、新高樓,就可見端倪。而國家權力採取的政治行動的明確形式,以及空間和實踐之中的資本積累的分子過程。地域邏輯與資本主義邏輯之間的辯證,在此完全展現。

5、收入與財富的不平等——社會總價值流向資本家階級的比例必須足夠大,以便成就兩件事:使資本家輕鬆享有配得上有閒階級的消費條件,借此激勵他們;為資本家提充裕的剩餘,以維持資本的經濟引擎有力、順暢地運作和擴張。潛伏在每一個資本家心中的浮士德難題(個人享受與再投資之間的矛盾),只能靠生產和佔有可觀的剩餘來解決。資本總是必須犧牲勞動者,佔有高的不成比例的剩餘。這是資本維持自身再生產的唯一方法。

6、社會再生產——資本完全不關心勞動者的貧困與否,勞動者只能靠自己的進取心和創造力,以資本提供的微薄薪資為基礎,在生物、心理和文化層面再造自己。勞動者一般會順從,因為他們別無選擇。因此,教育也開始成為一門大生意。這就是「人力資本」,勞動者必須不斷投入和再生產自己,而如果一個勞動者只能得到較低的薪水,往往被認為是勞動者自己的過錯。

7、自由與控制——馬克思認為,我們必須推翻信奉個人主義的資產階級有關財富和價值的觀念,一邊解放潛藏在我們周遭的人類的創造潛力,造就人類的集體富有。戴卓爾有過類似描述:「創造財富沒有錯,純粹貪財才是錯。」

資本社會容不下既不生產也不消費的真正閒暇

最後,是資本的三個最危險的矛盾,我將多花一點筆墨,來描述這三個最危險的矛盾,如何影響我們當下的生活:

1、無止境的複合增長——資本總是追求增長,而且是無止境的複合增長。無數成功學書籍都說,複利是人類的第八大奇跡,那麼,複合增長究竟從何而來?過去兩個世紀的人口增長和科技發展,造就了資本的指數型增長,而目前除了非洲、東南亞等國家以外,大部分全球國家人口已經進入負增長狀態,那麼資本是否可能過渡至S型軌跡,達到資本主義經濟體的零增長穩定狀態?資本一心追求利潤,如果期末產出沒有大於期初的投入,如果回到零增長狀態,資本主義的喪鐘便會響起。
想想最終消費和資本實現可能遇到的極限。資本適應符合增長的方式之一,是根本改變最終消費的性質、形態、類型和品質。(這個過程受助於人口增長)。經濟上的極限取決於有效的總需求(約等於薪資加上資產階級的可支配所得)。資本不斷促進人們更換商品,以創造需求,促進消費。而也許,今天已經有很多人開始感覺到,買東西並沒有什麼意思了。

2、資本與自然界的關係——環境問題已經是不容忽視的真相。而全球設立碳排放交易的行為,除了讓對沖基金賺到更多錢以外,對實際碳排量沒有任何作用。自然界、環境還能承受多少增長帶來的惡果?

3、人性的反叛:普遍的異化——人越來越不像人,人只是生產工具、勞動力。異化,在法律上指「將產權轉讓給別人」,在心理狀態上,異化的感覺是自己實際或感覺被壓迫或被剝削,因而感到憤怒和充滿敵意的狀態。根本問題在於,工作,在多大程度上豐富或犧牲了當事人的個體存在。技術的暴力在於它切斷人與世界感覺互動的方式。「否定人類感性的一種壓迫」,它不允許溫柔的同情。自然被當做工具對待,人也被當做工具對待。

允許越來越多的人有空去追求自我實現,對資本來說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不利於資本繼續穩當地在職場和市場控制勞動者。資本主義經濟理性容不下既不生產也不消費商業財富的真正閒暇,它不給受雇者閒暇,不是因為客觀上必須如此,而是因為它的源起邏輯使然:工資的設定,必須以誘使工作者盡最大努力為原則。
廣告和資本主義讓人們相信,你就是你所購買的東西,使個體相信,他們所獲得供應的商品和服務,足夠補償他們為此而付出的所有犧牲,相信消費構成個人幸福並讓人與眾不同。而人之為人的幸福和實現,似乎已經漸行漸遠。

仍要還卡債,但也要通過知識獲得解放

簡單地寫了寫十七個矛盾,也是為大家提供一種觀察的角度,去理解我們當下所處的世界,和我們的生活究竟在發生著怎樣的變化。明天醒來,我們仍然認真工作,仍然要償還上一個月的信用卡,下一個月的房貸。但我希望,在這篇文章,這些思考背後,我們可以看到一種可能性——一種更深度地關切自己的幸福,和作為人的價值的可能性。當系統不為個體的幸福和快樂負責時,任何一個理性的,有判斷力的人,都應該重新思考,我是否有某種新的可能性,來度過我的人生?

人,生如螻蟻,我們可能無意義地攀爬,寅吃卯糧。也可能想要變成一隻老鷹,在一個高度上看清楚這個世界,看清楚自己一生何去何從。
最後還是用卡爾.波普爾(Karl Popper)的一句話來結束這篇文章吧:
通過知識獲得解放。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