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不再是緬甸的最大投資流量國?

文:蔡菲菲/社會資源研究所

在年終歲末,SRI推出“中國對緬投資”系列,為2016年畫上句點的同時,也為17年鋪墊希望。 延續“中國NGO參與倡導企業海外負責任投資”研究項目(獲得報告請點擊我),SRI與兩個中國本土NGO組建研究小組,以緬甸為目標國,通過案例來研究中國企業海外投資中面臨的社會和環境風險、問題、挑戰、經驗及教訓;並呈現企業所面臨複雜的東道國政治和法律環境、利益相關方類別和訴求等。本系列將逐一呈現SRI在研究過程中的觀察和思考,以饗讀者。
中方政府和企業對緬甸應該是又愛又恨,愛是因為它不僅是中國通向印度洋和孟加拉灣的重要戰略要地,也擁有著豐富的森林、礦產等自然資源;恨則是因其不穩定的局勢給雙邊的政治和經濟合作帶來諸多不確定性。

尤其是中國對緬甸的投資,2011年,緬甸單方面叫停密松項目;2012年以來,萊比塘項目也因政治轉型面臨諸多挑戰。 有種較為普遍的觀點認為,密松事件後中國對緬投資驟減,甚至“撤出緬甸” [1] 。 接下來,我們將通過數據來看看,中國對緬甸投資的趨勢變化。

據緬甸官方統計[2] ,截止2016年9月,共有41個國家/地區的875家企業在緬甸的12個領域投資,總投資額為541.21億美元。 從存量來看,中國居對緬投資首位,投資企業數為122家,涉及金額為183.45億美元,佔總投資額的33.9%(見圖1)。

640.png
圖1緬甸外商投資的主要投資國及存量(數據來源:緬甸外商投資目錄及企業管理數據)

 

從投資流量看,2011年中國投資在緬甸外商總投資中所佔的比重最高,達93.6%;2012-2013年中國對緬投資產生較大幅度縮減後,在2014-2015年間有所回升。 從這幾年的數據來看,似乎在一定程度上證實了“中國對緬投資驟減”的觀點。 但如果我們把時間軸延長,看看從1988年-2015年中國對緬投資的趨勢變化就會發現,長期以來中國對緬投資流量佔當年總投資額的比例均存在較大波動(見圖2 )。

640-2.png
圖2經批准的中國對緬甸投資流量比重年變化圖(數據來源:緬甸外商投資目錄及企業管理數據)

筆者認為,這主要是因為中國對緬投資以大規模資源開發為主,單個項目的增減就會給投資流量帶來巨大變化。 根據2011年緬甸大使館統計的數據,水電、油氣、礦產幾乎佔中國對緬投資全部,其中水電行業佔比為63%,石油天然氣佔25%,而礦業佔11% [3] 。 這些行業的投資項目與製造業、通信業的投資不同,通常具有資金規模大,但數量較少的特點。 例如,外商在緬甸投資的製造業項目有668個,批准金額佔總額比為11.15%;而電力項目僅有11個,但批准金額所佔比重卻達到30.49%。 表1呈現這三個行業中,中國投資的項目和企業數。

640-3.png
表1中國在緬甸投資的主要領域及其數量和特點(來源:GEI. Chinese Investments in Myanmar: A Scoping Study. A “China Going Global” Series Publication)

實際上2012年後,新加坡取代中國,成為緬甸外商投資流量最大國,年均所佔比重達50%(表2)。 然而,對中國投資緬甸的數據存在被低估的可能性,中國投資者會通過香港、開曼群島和英屬維爾京群島等第三方國家和地區來進行投資[4] 。 例如中緬天然氣石油管道項目,資金雖然來自中國大陸,但通過香港來交易,大規模提高了香港對緬甸投資的規模[5] 。

640-4.png

640-5.png
表2 2009-2015年中國投資流量佔緬甸外商投資總額的排名和比重(數據來源:緬甸外商投資目錄及企業管理數據)

在緬甸加快對外開放之際,各國在緬投資的流量變化瞬息萬變。 今年2月,緬方與中國確認,在新政府執政期內,中國企業獲得18個水電項目的開發權,這將影響中國未來對緬的投資流量。然而,投資流量只是中國企業對緬甸投資狀況的指標之一,短期內的波動難以說明具體問題。與關注投資規模相比,更為重要的是研究影響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風險和挑戰。

本篇縱向比較了中國對緬投資的變化,下期將對中國和其它國家對緬甸的投資進行橫向比較,並呈現它們對緬甸農村社區所產生的影響。

本文轉自社会资源研究所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