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論》150周年祭: 捅在資本主義最深處的利刃

 

文:朱進佳

(編者按:無國界社運所發表的,省略了原文中有關《資本論》出版過程的細節,及其第一卷的目錄概覽。讀者欲觀全文請點擊這裡:安那琪的文字烏托邦

 

2017年是馬克思代表性巨著《資本論》第一卷出版150周年。

橫跨一個世紀的《資本論》出版過程

馬克思主義思想並不是無端端從天而降,也不是象孫悟空那樣從花果山上的石頭爆出來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馬克思所提出的理論及馬克思主義思想,是馬克思以及他之後的人們,對當代社會的觀察、政治參與及深刻反思所積累出來的智慧成果。馬克思在他有生之年,見證了資本主義經濟在歐洲的迅速發展,及其所帶來的社會進步與消極惡果。

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機械的應用開始替代人力進行大規模的商品生產,生產率、經濟剩餘產品和社會財富也隨著大幅度增長。社會變得比以前任何時代都富裕了,但是付出勞力的底層人民卻生活在貧困當中。這是具有人道精神及關懷社會的人們百思不得其解之問題。正是這個問題,加上嚮往人類自我解放道路的熱忱,推動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進行深入的動態分析與研究,並為世人留下了至今不朽的重要理論著作。

Zentralbibliothek_Zürich_Das_Kapital_Marx_1867.jpg
1867年第一版德語《資本論》

1867年9月,德文版《資本論》第一卷在德國漢堡首次正式出版,是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理論的重要里程碑。《資本論》第一卷的第二版於1872年出版,馬克思修訂了第一章,並重訂了全書的篇目。

《資本論》是馬克思未完成的大部頭理論著作。他在其有生之年只能看到第一卷的出版。馬克思逝世後,其戰友恩格斯接手完成這部馬克思遺作的不可能任務。恩格斯將馬克思遺留下來未出版的草稿,編輯成《資本論》第二卷及第三卷,分別於1885年及1894年正式出版。恩格斯在整理馬克思手稿時所面對的難題是,這些手稿寫於不同年代,也反映著馬克思在不同階段的學識與思想。恩格斯被迫對文本進行重組,並規範化馬克思所使用的術語。

卡爾.考茨基則將馬克思在1862年1月到1863年7月間所寫的手稿,編輯成《資本論》第四卷,於1905-1910年間分成三冊出版,也就是《剩餘價值理論》

《資本論》在馬克思有生之年出版時,並沒有引起什麼大反響。馬克思的晚年,歐洲工人階級的革命鬥爭陷入低潮時期。德國社會民主黨(SPD)於1875年(全德意志工人聯合會與德意志社會民主工黨兩黨進行合併)成立後不久,德國宰相俾斯麥通過1878年制定的《反社會黨人法》,禁止了社民黨的活動,馬克思的著作也因此無法在德國廣泛流傳。直到 1889年第二國際的成立及德國社民党於1890年被解禁後,馬克思的理論著作才開始在歐洲盛行流傳,也成為了國際工人運動的重要思想武器。

455753670.jpg

當2008年爆發全球金融危機時,馬克思的《資本論》再次引起人們的興趣,因為這部寫於19世紀的著作,仍然能夠解釋到21世紀的全球經濟問題。2008年在日本出版的漫畫版《資本論》,在發行後不到幾天就售出6000本,顯見《資本論》在21世紀仍然魅力非凡。

 

《資本論》到底在講些什麼?

“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髒的東西。” (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第二十四章)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系統全面地闡述並分析了資本主義的基本運動法則及基本矛盾,揭示資本積累背後等動力,探討了勞動者被剝削與異化的問題,也預測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方向。

《資本論》第一卷從第一章到第二十三章,馬克思在邏輯與概念的層次上,有系統且全面地闡述了資本主義生產與再生產的過程,當中引述了歷史實證,以及關於階級鬥爭的觀點。最後兩章探討了資本主義的歷史起源。

馬克思的《資本論》內容,也許對很多人來說,讀起來會相當困難而感到氣餒,其實也可理解為何有這樣的情況,誠如馬克思所說的:“這是一種不利,對此我沒有別的辦法,只有事先向追求真理的讀者指出這一點,並提醒他們。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達到光輝的頂點。” (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法文版序言,1872年3月18日)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分析,完全不同於古典政治經濟學及新古典主義經濟學派的觀點。古典政治經濟學將其對社會的分析建基在個人的動機、利益與行為上,也就是著名的“經濟人”(Homo economicus)——一個“理性”、經濟利益最大化、完全瞭解情況的個人。但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呈現的人,則是“經濟範疇的人格化”,也就是社會結構、利益與階級關係嵌刻在的每個人當中,並通過他們運作,也就是人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馬克思《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1845年)。

 

換句話說,經濟制度並無法用個人的盤算行為來解釋,與此相反,我們只有檢驗經濟制度,才有可能分析出個人行為的成因。譬如,金融危機並非是資本家的貪婪所造成,反而是我們可以從金融資本的運行規律中解釋到資本家的貪婪行徑。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分析,首先是鑒定出把特定行為理性強加在個人身上的社會關係,而不是以個人的動機及盤算為分析起點。根據馬克思的分析,讓我們可以批判地理解到資本主義社會下的人們如何充當“資本家”或“工人”的角色。馬克思就是在這樣的分析基礎上,再發展出對資本主義的批判,而不是對資本家的謾駡或仇恨。馬克思和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實際上並不仇富或憎恨資本家,而是以有系統的分析去闡述並批判整個資本主義制度,以力圖超越這個制度,從而終結資本主義下所造成的社會不公、不自由與不平等。

 

“這裡涉及到的人,只是經濟範疇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階級關係和利益的承擔者。我的觀點是: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不管個人在主觀上怎樣超脫各種關係,他在社會意義上總是這些關係的產物。同其他任何觀點比起來,我的觀點是更不能要個人對這些關係負責的。”(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第一版序言,1867年7月25日)

 

 

從本質上解剖並超越資本主義的《資本論》

《資本論》是馬克思生平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時隔一個半世紀後,這本著作仍然是理解、批判及從根本上推翻資本主義的理論基礎。在21世紀的今天,《資本論》仍然對我們理解當前資本主義有著相當富有教益的啟迪。

 

《資本論》成書並出版的前後時期,資本主義在歐洲正進入蓬勃發展的時期,而工人階級反抗資本家剝削的抗爭也此起彼伏。儘管資本主義經過150年後在形態上因階級之間力量對比在不同時期的轉變而已經大有變化,但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體制根本性矛盾的洞察剖析仍然是那麼的深刻。

 

上個世紀末東歐劇變和蘇聯解體,打著“馬克思——列寧主義”旗號的史達林主義政權的瓦解,讓高舉“全球化”大旗的資本主義高奏凱歌,還樂此不疲地聲稱馬克思主義思想已不合時宜,並且更加毫無忌憚地在全球範圍肆虐為禍。世界各地貧富之間的差距日益擴大,貧困、戰亂、生態危機等也不曾間斷……也正因為如此,世界各地反抗資本霸權的社會抗爭仍然前仆後繼,從1996年墨西哥恰帕斯的紮巴塔起義、1999年美國西雅圖的反世貿示威、拉丁美洲人民進行玻利瓦爾省革命的社會實驗、歐洲反緊縮政策浪潮、西班牙憤怒者示威浪潮、美國佔領華爾街運動,再到近年工党選出左翼黨魁科爾賓,以及桑德斯在2016年美國總統初選中的勢頭,都是對資本主義霸權所造成的惡果之回應。不過,在過去二十年來,大多數的社會動員僅傾向於針對自1970年代末橫行全球的“新自由主義”形式,而不是資本主義本身。

 

對新自由主義的日益不滿,讓特朗普之流加以利用,配合政治精英進行權力分贓的資產階級民主選舉制度,擊敗被視為代表新自由主義建制精英的希拉莉,並產生了美國史上最為億萬富豪所支配的政府。特朗普當上總統,正是因為資本富豪對資本家階級的政治代理感到不滿,而親自接過政權。政權面貌改變了,但是統治制度的實質卻沒有改變,對普羅人民來說甚至變得更糟。

 

資本主義的形式與面貌一直都在改變。僅僅反對作為資本主義面貌之一的新自由主義“症狀”,並無法真正直指整體制度本質上的根源。因此,認識資本主義本質及其根源性問題是非常有必要,這也是為何馬克思的 《資本論》對嚮往超越資本主義實現社會解放的人們來說,至今仍然具有著極大的意義。

 

作為新自由主義形式出現的全球資本主義,並不是馬克思時代的社會經濟特徵,但是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洞見,卻超越了這個形式。《資本論》挖掘並批判了比新自由主義更深入的問題,從整體政治經濟理論上發現並解剖資本主義的本質,以及思考徹底超越資本主義的途徑。

 

 

為何今天仍需閱讀《資本論》?

21世紀的今天,我們要瞭解資本主義的前世今生及其真正本質,仍然不可忽略掉150年前出版的《資本論》。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解答著一個基本的問題:是什麼讓資本主義之所以是資本主義?

 

馬克思所分析的是“理想的平均形式”上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馬克思研究的,不僅僅是資本主義的具體歷史表現,而是在抽象概念上分析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馬克思著重研究的不是特定地方特定時候的資本主義(如19世紀英國的資本主義),而是資本主義運動的基本規律。

當然,也有其他對《資本論》持有不同詮釋的見解。有人會把《資本論》僅僅視為是資本主義發展的歷史,或者是對19世紀資本主義的闡述。根據這些見解,《資本論》頂多是富有歷史價值的歷史書。

若要建立自己對《資本論》的任何見解,除了認真閱讀《資本論》,就別無其他方法了。

儘管資本主義在過去150年來經歷了顯著的“進化”,但是馬克思理論中所提出的關於資本主義特徵,在今天卻仍然那麼顯著:對剩餘價值及利潤的無止境追求,造成了工人的去人性化;很多人面對持久的失業,儘管其他人的工作時間卻愈來愈長。資本主義制度帶來愈來愈嚴重的經濟危機,而且還危害著生態環境。資本主義衍生並助長了種族主義、父權制、恐怖主義、排外情緒,及其它形式的壓迫。

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洞見是敏銳且深刻的。他在論及資本主義的起源時,就提到:“資本積累以剩餘價值為前提,剩餘價值以資本主義生產為前提,而資本主義生產又以商品生產者握有較大量的資本和勞動力為前提。……在資本主義積累之前有一種‘原始’積累(亞當·斯密稱為“預先積累”),這種積累不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結果,而是它的起點。”(馬克思《資本論》第一卷第二十四章)馬克思不辭勞苦地研究、不厭其煩地闡述資本主義下複雜的社會生產關係,為的就是要讓人們認清社會問題的根源,找出克服的方法,並且以具體的行動去實現人類的自我解放。

 

要制止資本主義給人類帶來的苦難及對環境所造成的破壞,就必須打破資本主義下資本不斷進行積累所推動的“為生產而生產”的無情過程,通過勞動者的集體努力,建立一個勞動者自由聯合的世界。只有實現馬克思所構想的“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無階級社會,人類才能夠得到徹底的解放。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所闡述的概念及分析,提供了我們一套激進的見解,讓我們得以破解主流資產階級理論方案、思想確定性及政策涵義上所包裝出來的“真理”。馬克思的理論,讓我們可以深入瞭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主導地位的社會中,經濟與社會上的權力關係,社會的推動力量及發展趨勢。當然,單單瞭解還是不足夠的。畢竟,“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於改變世界。”

 

今天資本主義的信徒們藐視《資本論》,並非《資本論》是當今資本主義的肉中刺,而是《資本論》一直都是捅在資本主義心臟最深處的一把利刃!

 

在今天全球資本主義不斷衍生危機的時刻,《資本論》仍然擲地有聲地為我們揭露社會問題的根源。這是一部仍然合時宜且充滿力量的巨著!

 

對「《資本論》150周年祭: 捅在資本主義最深處的利刃」的想法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