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化下,永不夠用的血

文:區刀
近年紅十字會血庫頻頻缺血,一方面有市民踴躍響應,另一方面網上出現「不要捐血讓大陸人/廢老受惠」的說法。筆者不欲討論應否捐血什麼的,較有興趣討論一下「不夠血」是怎樣的一回事。雖然不熟悉醫療系統,但我即管寫下一些關於血液供求的資料整理和想法。內容有誤煩請指正。

剖腹生產,誕生新的人類,需要輸血補充母親失血。移植器官、進行內科手術、治療有血液疾病的人,所需補充的血液更多。這件事好像是正常不過,但換個角度,輸血把血液從各個獨立的人體循環系統抽出來,組成整個社會的循環系統,用於維持/延長當中一些人的生命——換言之眾人的血液是一種維持他人生命的醫療資源。筆者經常覺得這事相當詭異。

直到目前為止,可供人類使用的血液只能由人的身體生產,因此也只能從人體抽取。
有多少可供抽取血液的人體,就決定了醫療系統可抽取多少血液。
好像很可怕,其實說穿了就是跟開採別的資源沒有兩樣。開採,等待,再開採,同時發掘更多可供開採的人體。
但不論怎麼說都好,現代社會不大可能強制從活人身上大量抽取血液(強行抽取國民血液作個人身份記錄則在中國廣泛執行),這點就與強制死後提取器官不一樣——人死了就管不了你做什麼嘛,也不是每個不願意的人也會記得填反對書。因此總要想辦法讓人心甘情願地交出自己的血液才行。最普遍的做法,也不外乎利益和道德呼召,亦即賣血和捐血。
現時香港沒有大規模的賣血交易。雖然開始有人在網上提出捐血應該要有報酬,近期大規模賣血也不大可能在港出現,因此下文將不會討論賣血。有興趣的朋友可參閱《血液:血液的魔力、戰爭與金錢》,了解賣血的過去現在。下文的討論都是建基於以捐血作為抽取血液的唯一方式進行。

政府數據求其 難以服眾

香港血液的供求是否出了問題?這個問題很難答,回答的前提是要有清晰的捐血和輸血數據。然而這樣的數據看來並不存在。
衛生服務界議員李國麟於本年就血液供求問題在立法會提出質詢[1]。他的質詢如下:
現時,香港紅十字會輸血服務中心(服務中心)負責收集市民捐出的血液,供公營醫院和私家醫院在進行手術或急救時使用。據悉,近年內地人士在本港私家醫院接受手術(包括剖腹產子)的人數持續增加,但本港青年人捐血的人數卻有下降趨勢,以致不時出現血液供應緊張的情況。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是否知悉:
(一)過去三年(i)服務中心分別向公營醫院及私家醫院提供的血液的相對比例及每月的數量,以及(ii)市民每月捐血的人次為何; (二)過去三年,公營醫院和私家醫院的病人接受輸血的人次分別為何,並按(i)病人的年齡、(ii)他們是否香港居民,以及(iii)為他們主診的專科部門列出分項數字;及 (三)服務中心有否制訂特別措施,使青年人更踴躍捐血;若有,詳情為何?
這個質詢的用語可堪玩味。好一個「據悉」就把血液供應緊張的責任推到大陸人和青年人身上,然後無數被害妄想就圍繞這個「據悉」展開了。這點容後再議。
那麼政府怎樣回答呢?一如各政府部門回覆立法會質詢的求其作風,食物及衛生局在本年2月8日的回覆極為粗疏。只提供了三個附件:
(一)過去三年每月全血及紅血球供應量(分公私營醫院); (二)過去三年每月捐血人次; (三)公立醫院過去三年主要專科部門紅血球應用比例。
這三組數據只解答了李國麟的第一個質詢,但第二個質詢所要求的數據卻不知所踪,而那組不存在的數字卻是解答血液需求量的關鍵。

但無論如何,我們先看看僅有的數字可提供什麼資訊。附件二指出,從2014年到2016年,每年分別有25.4萬、26.1萬和25.8萬人次捐血,變化為+2.8%和-1.1%,不存在顯著的增減。由於政府無法提供捐血者的年齡分佈,所謂「青年人捐血減少」的說法只能繼續「好似係」。另一方面,政府也無法提供私家醫院接受手術者的國籍,因此「大陸人用血持續增加把血用光」一說同樣無法證實。堅持這種觀點的網民應該直接前往各大私家醫院要求交代才對。在此之前,由於沒有足夠數據,最多也只能得出打和的結論——暫無證據說明青年人和大陸人是血液供應緊張的原因。

除此以外,政府提供的三項數據還有一個值得跟進的地方。附件一指出,從2014年到2016年,每年公私營醫院的血供應量分別為241480、246364和242379單位。這三個數字均小於附件二指出的每年捐血人次。逐年差異分別為12573(4.9%)、14802(5.7%)和15843(6.1%)。由於兩個附件對於統計項目均沒有清晰定義,暫無從得知這個差異怎樣產生,是有些血液無法使用(過期之類)還是其他原因,在往後應該要找出答案。
好了,數據就是這麼多,難道我們要甘於沒有結論嗎?當然不是!我們至少還有兩種做法:一. 尋找及索取更多數據;二. 參考其他地區的研究。
在尋找及索取數據方面,有心人大可根據李國麟第二條質詢,持續施壓要求政府提供該質詢要求的數據及分項。實際上那些數據是肯定存在的——一個接受輸血手術的病人的年齡、國籍和手術類型,不可能沒有記錄——只是有關當局沒有整理出來。
而透過參考與香港情況相近地區的研究,我們能從中找出一些本地有可能出現的問題和解決辦法。
輸血醫療期刊Vox Sanguinis在2011年刊登文獻綜述“How much blood is needed?”[2],收集多個發達地區血液供求的情況。下文將以該文為主討論一些現象。

血液供求是人口問題

歸納該文內容及其他相關資料,有幾個重點:
一. 在2015年香港,每1000人當中有37.5次捐血,與歐洲30個世衛成員國在2010年的平均值36.5相若(找不到更新的數據了)[3],捐血率較高的國家可達每1000人53次捐血(德國,2007);
二. 在比利時、芬蘭、北英格蘭、荷蘭和德國,年過65歲的病人接受超過50%的輸血。隨著人口老化,這個年齡層人數會越來越多;
三. 血液相關疾病、心臟手術和創傷是個主要接受輸血的範疇;
四. 由於疾病的性質,極少數病人對血液的需求遠超其他病人。血庫緊張很多時候來自少數病人突然出現緊急情況。
第三、四點涉及治療的技術細節,筆者無法深究。我們集中看看第一、二點。

第一點,每1000人捐37.5次血,光憑這個數字無法說明捐得夠不夠。但從上文提到的立法會附件可得知,捐血人次與輸血總量僅相差5至6%,可知醫院幾乎是入多少用多少的。這麼說的話,呼籲多捐一點看來合理,否則難以應付突發情況。但政府不應利用市民的善心而逃避公開資料的責任,應該主動清楚告知市民每年在各種醫療過程當中用了多少血,讓市民知道病人的實際需要,而非如提交給立法會的附件一那樣,求其列出7個大項,沒有交代細節。正如捐款給慈善團體一樣,血庫沒有透明度,只會令有心人捐血的意欲下降。前線科技人員最近的文章[4]指出要以科技協調捐血人士什麼時候去捐血的建議具體可行,筆者認為在這類系統當中應該提供各類血液的實時存量,增加公眾的信心。

第二點大概是很多網民關心的問題。65歲以上人士用最多血,好像完美切合了「捐血益廢老」的想法。但問題不是那麼簡單的。
隨著人口老化,不但老年人增加,年青人也會減少。文章引述德國巴登-符登堡邦(Baden-Württemberg)的人口數據,推算該地未來30年的血液供求。推算結果顯示,到了2030年,該區對血液的需求將為現時的110%,但血液供給下降為現時的90%。有興趣的讀者不妨參考文章的做法,根據紅十字會年報所提供,按年齡分佈的捐血量,配合統計處人口推算數據,計算一下到了2030年血液供求的情況。畢竟到那個時候,今日滿口廢老的人的年齡也距離廢老不遠了。
血液不夠用是現實。對於這點,“How much blood is needed?”一文也提不出什麼具體建議。除了提出動員50至65歲年齡層捐血之外,也只能說展望未來有人造血液云云,然而那些仍是科幻層面的研究,對於當下,也是影響不大。
參考資料
1. 立法會十七題:血液供應和應用 http://www.info.gov.hk/gia/general/…
2. Seifried et al. “How much blood is needed”, Vox Sanguinis 100(1):10-21 • January 2011 3. Blood safety: data and statistics http://www.euro.who.int/en/health-t…
4. 前線科技人員:Where is the blood? http://www.inmediahk.net/node/10493…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