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雲欲壓歐羅巴 ——簡述歐洲極右勢力近年的崛起(中)

文:顧曉菲

上個月,美國總統特朗普在其推特帳號上轉發了幾條反穆斯林視頻,而被轉發者則是英國極右政黨英國第一( Britain First,簡稱BF)的副黨魁婕達·弗蘭森(Jayda Fransen)。這一舉動引來多名英國政客的批評,連保守黨首相文翠珊(Theresa May)都提出抗議。英國第一以及類似的極右組織,在國際上並沒有什麼存在感——畢竟它們從未取得過法國國民陣線那樣的競選成績。但其實英國不乏此類組織,有些還十分激進。去年的脫歐事件顯現出該國民族主義愈發抬頭,很可能催化極右運動;而且,作為歐洲和英語世界最有影響力的國家之一,英國的極右思想具有一定海外輸出力。在納粹發源地的德國,極右勢力也有死灰復燃之勢——雖然尚未取代主流政黨的地位,但作為發生在歐洲頭號強國的事態,也不得不令人關注。

 

英國

早在1932年,英國的極右勢力就成立了英國法西斯聯盟(British Union of Fascists,簡稱BUF),同時期很多達官貴人都是納粹的支持者或同情者,其中最著名的便是英王愛德華八世(其被迫退位也主要因為此事,“愛美人不愛江山”只是其次)。很顯然,納粹主義反工人運動、反布爾什維克的立場頗得部分英國統治階級的認同。不過,德國的擴張野心也威脅了大英帝國的利益,使兩國衝突不可避免。但直達1940年英德開戰,政府才痛下決心禁止了本土極右運動。

1.png
退位後的愛德華八世曾訪問德國,受到希特勒親切接見

二戰後,前殖民地移民湧入英國,解除枷鎖的極右運動開始主打反移民、白人至上主義牌。但當時風起雲湧左翼運動,使其始終難成氣候。聲勢最大的國民陣線(National Front,簡稱NF,成立於1967年,與前文提到的法國同名政黨並無直接關係),在其鼎盛的七十年代,也從未獲得過全國議會席位。

進入新世紀,國民陣線逐漸式微,英國國家黨(British National Party,簡稱BNP)成為了新的極右領頭羊(其創始成員很多也是前國民陣線黨員)。該黨起初是街頭武鬥派,新納粹色彩濃重,在八十年代可謂路人喊打。但歐盟東擴帶來的移民問題和主流政壇的反穆斯林潮流為該黨提供了溫床。2008年英國國家黨贏得100個地方議會席位;2009斬獲兩個歐洲議會席位;2010年英國大選更是收到超過五十六萬張選票——雖然仍然沒有獲得全國議會席位,但已是極右政黨的最好成績。

但英國國家黨仍然無法在議會政治上進一步挑戰主流政黨,於是乎,新的、更激進的、更喜歡“直接行動”的極右團體便繼續出現,來瓜分其支持者。近年來比較引人注意的是保衛英國同盟(English Defence League,簡稱EDL)和本文開頭提到的英國第一。EDL成立於2009,是極端反穆斯林的街頭行動派。有證據顯示,在美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英語國家,都有極右分子受其影響或與其相互支持。英國第一成立於2011,號稱要“保護英國傳統文化”,實則也是以攻擊穆斯林群體為主要活動。另外,在英國脫歐運動中脫穎而出的英國獨立黨(United Kingdom Independence Party,簡稱UKIP),雖然一直試圖塑造主流右翼民粹政黨的形象,但其政策中的排外和種族主義成分,無疑也吸引了很多極右分子。該黨在2015年英國大選中,總票數僅次於保守黨和工黨,位居第三(但僅獲得一個下議院席位)。

2.png
保衛英國同盟(EDL)的遊行隊伍

雖然英國極右運動二戰後一直相對邊緣和散亂,但一脈相承,始終未斷。比如國民陣線的主要創始人亞瑟·賈斯特頓(Arthur Chesterton),戰前就是BUF成員;英國國家黨創始人之一約翰·廷德爾(John Tyndall),曾擔任國民陣線主席;英國第一的領導人保羅·戈爾丁(Paul Golding)也是前英國國家黨成員。由此可見,英國統治階級對極右運動其實多有容忍。過去十年英國實際工資的增長速度,是自一八六零年代以來最差的十年,連英格蘭銀行行長馬克·卡尼(Mark Carney)都稱其為“失落的十年”。在這種情勢下,工人階級很容易受到極右思潮的蠱惑,認為問題的根源是移民或少數族裔。不過好在英國的反法西斯運動從未鬆懈,一直在各個層面展開鬥爭,這也是英國極右難以做大的重要原因。

3.png
聯合反對法西斯主義(Unite Against Fascism)2016年的倫敦遊行

 

德國

德國納粹的歷史不用多說,但戰後清算卻並不徹底——隨著冷戰開始,西方陣營為了對抗蘇聯,非納粹化便虎頭蛇尾地結束了。在1949年,前納粹黨成員便成立了德意志社會主義帝國黨(Sozialistische Reichspartei Deutschlands,簡稱SRP),自稱繼承了納粹黨的衣缽。該黨被禁之後,其成員又加入了1950年成立的德意志帝國黨(Deutsche Reichspartei,簡稱DRP)。當然,德國人民在經歷了納粹統治造成的苦難之後,對這些“新納粹”並不感冒,所以德意志帝國黨也沒獲得值得一提的發展。

1964年,德意志帝國黨和一些右翼小黨合併成立了德國國家民主黨(Nation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簡稱NPD)。該黨的政策包括種族主義、反共、反猶、反同性戀和民族主義(主張恢復德國二戰後喪失的領土),但過於原教旨納粹主義的色彩,也令其始終處於邊緣,從未在大選中獲得聯邦議會席位。

隨著冷戰結束,大量東歐移民湧入德國,極右團體攻擊移民和難民的事件激增。其中1993年一起針對土耳其移民的襲擊事件,更是造成5名女性死亡,另有7人重傷。作為回應,德國政府禁止了一系列新納粹團體。同一時期,左翼力量組織的反納粹社會運動也開始壯大,起到了有力的制衡作用。

4.png
反對德國國家民主黨(NPD)集會的抗議者

但是,兩德統一之後,新納粹在經濟不發達的前東德地區獲得了一定群眾基礎。比如2004年的薩克森州選舉,德國國家民主黨就獲得了9.2%的選票;2014年,該黨拿到了首個歐洲議會席位。而聯邦情報機構2011年的一份報告指出,德國有25000名右翼極端分子,其中包括5600名新納粹分子。

5.png
從八十年代開始,光頭黨成為新納粹的典型形象。

成立於2013的德國另類選擇黨(Alternative für Deutschland, AfD),則是更危險的存在。它的右翼民粹主義路線,比赤裸裸的新納粹團體更容易讓人放鬆警惕。在2014年的歐洲議會選舉中,德國另類選擇黨首次亮相便斬獲7席。2017年德國大選,更是以12.6%的選票和94個聯邦議會席位,一舉成為全國第三大黨。反觀主流兩黨——基督教民主聯盟和社會民主黨,雖然仍佔據前兩位,但成績都是戰後最差。

6.png
德國另類選擇黨(AfD)黨魁弗勞克·佩特裡(Frauke Petry),其形象與傳統極右大相徑庭

在政策上,德國另類選擇黨宣揚反歐洲一體化、反難民和反穆斯林,與歐洲其他國家的極右勢力遙相呼應;另外,其否定全球變暖和主張恢復義務兵役制的立場,也十分令人擔憂。德國大選前夕,英國獨立黨前黨魁奈傑爾·法拉奇(Nigel Farage)曾出現在德國另類選擇黨組織的集會現場為其月臺,他同時也是法國國民陣線的支持者。這三個政黨在最近大選中的成功,彰顯出歐洲最強大三國的右轉趨勢,也證明新一代極右勢力已經摸索出一套頗有效果的策略。此時此刻,強大左翼運動的必要性愈發緊迫。

7.png
德國大選之後,法蘭克福街頭反對德國另類選擇黨(AfD)的遊行

 

【延伸閱讀】
黑雲欲壓歐羅巴 ——簡述歐洲極右勢力近年的崛起(上)

對「黑雲欲壓歐羅巴 ——簡述歐洲極右勢力近年的崛起(中)」的想法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