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朝鮮的悲劇

文:錢本立

 

說到朝鮮,許多人腦中浮現的是歇斯底里的電視主持人、熱衷核武的年輕獨裁者、面黃肌瘦的普通民眾、九死一生的脫北難民等形象。稍有常識的國人,還會悲歎這本是我們的昨天,並憂心這可能是我們的明天。但對於這個畸形國度是如何誕生,爭論卻常常只是聚焦於上世紀五十年代那場戰爭(朝鮮戰爭,韓戰,抗美援朝,不同立場者有不同稱呼),缺乏更廣闊的歷史視角。

另外,雖然朝鮮半島的局勢有些像“狼來了”的故事,時不時放出大戰將至的信號,讓人心驚肉跳一番又很快偃旗息鼓,但充斥該地區的致命武裝的巨大破壞力,是無論如何也不應忽視的。同樣,大部分人對於如何解決這個“不定時炸彈”,也時常感到無能為力,只好寄希望於周邊大國的運籌帷幄能將其解除。

對於以上問題,筆者近來有一些思考,希望與讀者分享。

 

朝鮮半島是帝國主義的受害者

這裡說的“帝國主義”,並非朝鮮宣傳機器痛駡的“美帝”,而是列強爭霸的遊戲規則和由此形成的世界體系。美國雖是當今最強大的帝國主義國家,但其對朝鮮半島的染指卻較晚。世界在十九世紀晚期開始進入帝國主義階段,那時朝鮮半島還屬於大清勢力範圍。可是,因為種種原因,大清沒能通過改革變為一個資本主義工業國家,失去了爭霸的資格。甲午戰爭的結果之一,就是新近崛起的日本將大清勢力驅逐出了朝鮮。但其他帝國主義國家也不希望日本在東北亞做大,其中反對最激烈的,就是地理上距離朝鮮最近的沙皇俄國。

Demis-kurils-russian_names.png

其實早在十六世紀,日俄雙方就開始了對西北太平洋上一系列島嶼的爭奪(至今仍留有北方四島問題)。但這一地域對於當時的兩國來說都不是戰略重心,所以衝突規模不大。到了十九世紀末,腐朽落寞的大清已是帝國殘陽,註定要被列強進一步瓜分,於是企圖借朝鮮西進的日本,再次與由西伯利亞南下的沙俄迎頭撞上。1895年7月,甲午戰爭剛剛落幕不久,俄軍便突襲漢城皇宮,迫使親日派下野,扶持親俄派;10月,日本也集結兵力攻入皇宮,掃清親俄派,重扶親日派;隔年1月,俄軍趁著漢城附近農民起義,又殺回漢城,將親日派暴屍街頭。雙方雖然你來我往,但都認為全面開戰的時機未到,最後談判決定分區駐軍,共占朝鮮。之後日本政府還提出一種“滿韓交換”的策略,即日本認可滿洲(中國東北)為俄國勢力範圍,以換取後者認可韓國(當時朝鮮半島上的政權叫大韓帝國)為日本勢力範圍。這些歷史都反映了弱國在帝國主義爭霸過程中為人魚肉的悲慘境地。

7b47ea3077bd4f0785c42b3d17443330_th.jpg
阿芙樂爾號巡洋艦。1905年,日本聯合艦隊在對馬海戰中幾乎全殲沙俄第二太平洋艦隊,此役之後沙俄再也無力與日本爭奪朝鮮。作為對馬海戰中極少數幸存的俄艦之一,阿芙樂爾號後來還參與了1917年俄國革命。

篇幅有限,之後日俄之間的一系列交鋒略去不談,總之最後結果是1910年大韓正式滅國,整個朝鮮半島併入日本,沙俄也在1917年革命之後不復存在,此地區的帝國主義版圖暫時穩定。

轉眼到了1945年,軸心國戰敗,美蘇兩大陣營的爭霸拉開帷幕。戰敗國日本自然要退出朝鮮半島,但此時美蘇之間的戰略重心仍在歐洲,無心在這裡投入過多力量。雖然三八線南北由美蘇分別託管,但朝鮮半島不是戰敗國,沒理由太長時間不歸還其主權;南北政治精英雖各有靠山,但分歧沒有大到要靠內戰解決,民眾之間更沒有理由出於地域分野而戰爭。按照這個局面發展,和平統一的機會很大,雖然很可能成為美蘇一方的僕從國,但至少不會手足相殘。

2a33c93b9db84512ad440aaa98139b74.jpg
成立於1946年的“南朝鮮國防警備隊”是南方正規軍的前身,美國托管當局為防止“左翼滲透”,大量錄用日本殖民地時期的朝鮮偽軍作為其骨干力量。

可是,隨著中國內戰塵埃落定,為了爭取這一地區大國加入己方陣營,美蘇都開始調整其在東亞的戰略,朝鮮半島也失去了民族自決的機會。雖然南北雙方就誰率先挑起戰爭各執一詞,但美國挑動南方鎮壓左翼、蘇聯武裝金正日的軍隊、中共跨過鴨綠江出兵這一系列選擇,都使情況向越來越壞的方向發展。另外,很多人覺得中共出兵把美軍擋在三八線,打造出一塊戰略緩衝區,使自己不用直接和美帝陣營接壤,是有利於國家發展之舉。筆者認為此說並不合理。美國在冷戰期間的主要戰略是“遏制蘇聯”,對於中國,上策是拉攏,中策是使其保持中立,即使在中國全面倒向蘇聯的五十年代,也視與中國開戰為下策,甚至曾阻止蔣介石反攻大陸。朝鮮半島一直處於軍事對抗,中國反而要不斷耗費國力給北方輸血,並不利於國家發展。所以,中共傾舉國之力出兵朝鮮,更像是給蘇聯陣營的一份投名狀,換取經濟、軍事、工業等方面的支援來穩固政權。中蘇關係破裂之後,東北地區已經要直面來自北方的裝甲洪流,有沒有朝鮮作為中美之間的緩衝區就更不重要了。幾十年後,在倒向另一帝國主義靠山之時,中共同樣用一場對越戰爭納了投名狀,換來滾滾外資和先進的軍工技術。

冷戰結束之後,沒了蘇聯支持的金家政權曾有心和美國和解,但卻得不到滿意的回應。比如1993年雙方曾簽署《關於解決朝鮮核問題的框架協議》,但美國卻沒有落實承諾的援助;再如“911事件”後,朝鮮外交部發言人在第一時間就表示哀悼和反對恐怖主義,美國卻置若罔聞。看不到對方誠意的朝鮮便一直偷偷發展核技術,進而加劇了雙方的互不信任,最終造成了“制裁”與“核試”的對抗迴圈。美國作為強勢一方,在朝核問題上的反復,依然有出於帝國主義爭霸的考慮——面對中國的崛起,美國的戰略重心更加傾向于亞洲,而朝鮮問題便是其向東北亞調兵的絕佳藉口。另外,中美兩國都清楚,統一的朝鮮半島必將成為一個地區強國,如同統一後的德國一樣不再輕易為他人控制。所以,它們都無意切實推動南北統一。

D2D450A421E15CA957C2D2550EAE78A166BE7E99_size106_w920_h581.jpeg
2000年,時任克林頓政府國務卿的奧爾布賴特曾訪問朝鮮並會見金日成。但隨後上台的小布什重新開始對朝強硬,關閉了和平解決朝核危機的大門。

誠然,金家政權對其人民極其殘暴,有良知者必定期盼其倒臺,但如果沒有周圍強國對朝鮮半島一個多世紀以來的侵略和干涉,也不會有產生暴政的土壤。因此,寄希望於中國或美國通過政變或軍事手段來結束暴政,也是天真的想法。

 

戰爭是最糟糕的選擇

最近,金正恩發表講話稱核按鈕就在他的辦公桌上,隨後特朗普在推特上回應說自己辦公桌上的核按鈕更大更強。這種小孩子吵架式的示威不但可笑,而且是非常愚蠢的外交策略。

cfb9381d7bee4fe7bfcaff77e1876f29.png
特朗普關於“核按鈕”的推文及中文翻譯。

大國之間的核威懾,目標是確保相互摧毀。比如當年美蘇的核彈頭和運載工具,不但足以摧毀對方所有重要目標,還能順帶抹平對方盟友的大城市;而且即使遭到對方先發制人的核打擊,也有足夠的報復手段(比如戰略核潛艇或公路/鐵路機動部署的洲際導彈)。以這個標準來說,中國現有的核力量也只能打痛美國,朝鮮就更不可能摧毀美國了。所以朝鮮採取的是“核捆綁”策略,把核武器瞄準韓國、日本甚至中國,讓這些國家去阻止美國發動戰爭。這種做法雖然毒辣,但朝鮮政權也清楚一旦使用核武器,自身必將毀滅,所以不到萬不得已不會真的實施。反觀美國,在明知朝鮮對其本土構成不了實際軍事威脅的情況下,也跟著叫囂戰爭和使用核武器,進一步刺激朝鮮,其實是對東亞各國人民的不負責任。

1200px-Тягач_МЗКТ-79221_(комплекс_Тополь-М).jpg
采用公路機動部署的“白楊-M”洲際彈道導彈。該導彈射程超過一萬公裡,是俄羅斯目前主要的核報復武器之一,與朝鮮導彈不可同日而語。

韓國民眾無疑清楚這點,所以選出了一個致力於用和平手段解決危機的新政府。中國人雖然沒得選政府,但至少不應支持戰爭。要知道,朝鮮彈道導彈飛到關島、夏威夷或華盛頓的可行性,要低於飛到瀋陽、上海或香港的可行性。即使不考慮核戰帶來的生靈塗炭,常規戰爭的爆發也會使中共進一步限制人民自由、加強監控、加劇剝削。戰爭時期因為微小的不合作而被定為叛國罪的例子,在歷史上屢見不鮮。

其實,論對內殘暴,朝鮮可能不及六十年代的中國,後者當時也在勒緊褲腰帶造核武器,而且瞄準的目標也包括美國。所以如果今天美國對朝鮮開戰的邏輯成立,那麼中國也本應挨打?美國自身也扶持過很多或獨裁或殘暴或好戰的政權,比如當年的薩達姆、智利的皮諾切克和菲律賓的杜特爾特,所以它並不是正義的化身,只是為了維護其統治階級的利益而選擇性地發動戰爭。

金家政權確實罪有應得,可是如果開戰,平民傷亡就無法避免。美國2003年入侵伊拉克雖然推翻了獨裁者,該國局勢如今也開始好轉,但對於在這十幾年戰亂中死去的上百萬伊拉克平民來說,代價還是太大。

朝鮮半島如果發生戰爭,對所有相關國家的人民都有害無益,因此我們都應用力所能及的方式向各自政府表明反戰立場。

 

並非別無他法

有人認為,朝鮮政權對國內控制極其嚴格,人民被徹底洗腦,所以不靠外力無法推翻暴君。但仔細分析一下,金家統治其實並非固若金湯。

中國的古代王朝,嚴刑峻法的不在少數,但仍然有陳勝吳廣,黃巾赤眉。朝鮮現在也可謂民不聊生,連守衛板門店的精銳士兵也只能玉米果腹。再高明的洗腦宣傳,也不可能讓整天餓肚子的人真心熱愛金家政權。

22korea-defector-1-master1050.jpg
2017年11月朝鮮士兵從板門店叛逃的畫面。該士兵遭到追趕而來的朝軍槍擊,身中五槍卻奇跡般生還。

朝鮮把大量資源用於發展核武器,導致常規軍隊的待遇越來越差。可是,如果人民起來反抗,原子彈是起不到鎮壓作用的,沒了普通士兵的忠誠,再堅固的極權統治也會飛快崩潰——1911年武昌起義,1917年二月革命,都是這樣的例子。

朝鮮統治階級也並非鐵板一塊。金正恩年少登基,無功無德,只是靠手段殘暴才坐穩位置(比如處死其姑父張成澤)。但要統治一個國家,他必須要依靠其他統治階級成員輔佐,比如有朝鮮太子黨之稱的“烽火組”。這些人不像普通民眾一樣資訊閉塞,知道朝鮮的實力並不堪與美國對抗,因此難免會考慮自己的後路。張成澤事件本身就是朝鮮高層各懷鬼胎的一個例子。但是,筆者的意思並不是我們應寄希望於宮廷政變,而是說統治階級內部的鬥爭會影響官僚、軍隊體系的效率,增加底層反抗的可行性。

朝鮮在八十年代曾出現過名為“我們的鬥爭”的左翼反對派,他們曾試圖通過傳單和大字報來喚起民眾反抗,最後遭到了殘酷的鎮壓。雖然今天朝鮮政權對地下組織的防範肯定更加嚴密,但一個在列強環伺的東北亞頑強生存下來的民族,應該不會完全喪失了脊樑,一定還有人懷著反抗的火種在等待時機。

以上這些分析,由於我們很難知道朝鮮內部的確切情況,所以有很多揣測成分。但重要的是,如果出現了內部的反抗或革命,其對朝鮮本身及整個東北亞的副作用,肯定小於通過戰爭推翻金家政權。

另外,通過談判使朝鮮放棄核武器、實施政治改革的途徑也依然存在。這條道路或許不會在短時間內使金家王朝倒臺,但對於普通民眾來說,代價還是小於戰爭。

 

最後,談談所謂的“斬首行動”。有人認為只要出一支奇兵將金正恩暗殺,便可解放朝鮮而不用發動長久戰爭。筆者認為也是太過天真。首先,金正恩肯定想盡辦法在防範暗殺,一擊必殺談何容易;如若失敗,必然會引發朝鮮強烈反應。其次,金正恩只是朝鮮統治階級的代表,政權維護的是一群人的利益,即使沒了金正恩,也難保不出現新的暴君。最後,朝鮮核設施並非集中在一處,而是藏于全國群山之中,想要在同一時間轟炸摧毀或派特種部隊控制絕非易事,如果金正恩的忠臣選擇了同歸於盡式的報復,則後果不堪設想。所以,“斬首行動”也絕非可取之法。

2016010616170814914000.jpg
朝鮮主要核設施分布圖。

對「思考朝鮮的悲劇」的想法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