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轉載自安那琪的文字乌托邦2.0 :
https://utopia-e-channel.blogspot.com/2018/11/blog-post_9.html?fbclid=IwAR15ZaofGtK_aH2msmpIlepMBopsLw
uB9MgUj7giQ6zodYhbM2InjiUhymw
2018年11月9日是德國十一月革命的100周年。
1918-19年德國革命,又稱“十一月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尾聲時席捲德國的革命浪潮,群眾起義推翻了德意志帝國威廉二世的君主立憲政權,建立一個議會民主共和國。不過,革命後誕生的社民黨新政權,為了維護上層統治階級的利益,不僅騎劫革命成果,還不惜一切手段去鎮壓激進左翼革命力量,葬送了實現社會革命的歷史時機,也打開了讓極右反革命勢力不斷增長的空間,演變成後來波及幾乎全世界的歷史災難。
1918-19年德國革命,從德國公海艦隊的海員起義開始,觸發大規模的反政府示威浪潮,短短數日內迫使德國皇帝威廉二世於1918年11月9日退位,隨之誕生了後來被稱為“魏瑪共和國”的新政權。德國社會民主黨的右傾改良派勢力騎劫革命成果。革命左翼力量因不滿社會民主黨領導的新政府背棄工人階級的利益,而於1919年1月發起二次革命,但遭到社民黨政府鎮壓,社民黨政府甚至利用極右翼的准軍事組織鎮壓左翼力量。德國革命家羅莎.盧森堡和卡爾.李卜克內西等人慘遭反革命勢力殺害。1918-19年德國革命於1919年8月11日《魏瑪憲法》生效後算是告一段落。隨後數年的德國政局仍然在革命與反革命角力間動盪,而魏瑪共和國於1933年希特勒上台後正式終結。
德意志帝國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德意志帝國(Deutsches Reich)成立於1871年,是普魯士王國主導的“北德意志聯邦”於1870年普法戰爭中打敗法國後,巴登、巴伐利亞、符騰堡等德意志南方諸邦加盟北德意志聯邦完成“德意志統一”所建立的民族國家。德意志帝國由26個邦國組成,包括了 4個王國、6個大公國、5個公國(1876年薩克遜-勞恩堡公國併入普魯士王國之前有6個)、7個親王國、3個漢薩自由市及一個帝國直轄領。普魯士王國占德意志帝國領土面積最大也是人口最多的地區,而且在政治上支配整個帝國,因此普魯士國王兼任德國皇帝,其首相也是德國首相。德意志帝國奉行君主立憲制,是歐洲後進的資本主義民族國家,於統一後迅速崛起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一,在瓜分非洲的歐洲殖民主義擴張中分得一杯羹。
德意志帝國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參戰國之一,與奧匈帝國、保加利亞王國和奧斯曼帝國組成的“同盟國”,跟法國、英國、俄羅斯帝國等組成的“協約國”對敵,為爭奪殖民地與國際政治經濟利益而將自己國家人民送到戰場上浴血廝殺。德國投入帝國主義大戰中,為德國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經過4年戰火的蹂躪,厭倦戰爭的德國工人、士兵和平民日益不滿德國皇帝威廉二世的統治。王室貴族和資產階級的統治名望,因德國軍隊在戰場上的節節敗退,變得更加低落。底層人民對上層統治階級的不滿與憤怒,最終觸發導致德意志帝國崩潰的革命浪潮。
德國社會民主黨——從國際主義走向護國主義
德國社會民主黨(簡稱“社民黨”,德語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縮寫SPD),是德國歷史最悠久的政黨。社民黨是德國19世紀工人階級運動的產物,是全德意志工人聯合會(Allgemeinen Deutschen Arbeitervereins,縮寫ADAV)與德意志社會民主工黨(Sozialdemokratische Arbeiterpartei Deutschlands,縮寫SDAP)於1875年合併下成立的工人階級政黨。全德意志工人聯合會是斐迪南.拉薩爾(Ferdinand Lassalle)於1863年成立的德國第一個勞工政黨;德意志社會民主工黨則是奧古斯特.倍倍爾(August Bebel)和威廉.李卜克內西(Wilhelm Liebknecht)於1869年成立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社民黨最初於1875年在德國中部城市哥達成立時的名稱是“德國社會主義工黨”(Sozialistische Arbeiterpartei Deutschlands),創黨大會上通過採納的黨綱《哥達綱領》,主張落實全民普選、結社自由、限制工作日、制定保障工人權益的法律等。馬克思在閱讀了哥達綱領的草案後提出批評,認為這是機會主義者為換取資產階級政府讓步而限制工人運動訴求的政治主張。馬克思所寫的《哥達綱領批判》,是馬克思對工人階級革命戰略和綱領性問題所提出的最詳細闡述,文中提出“各盡所能,各取所需”作為共產主義社會的基礎。
社民黨成立不久後,就遭到德國政府打壓。德國首相俾斯麥(Otto von Bismarck)於1878年頒佈《反社會主義非常法》,嚴厲禁止任何宣揚社會主義政治思想的活動。俾斯麥於1890年下台後 ,社民黨也獲得解禁,並在議會選舉中得到愈來愈多選民支持。由於社民黨在議會選舉中取得不錯成績,改良主義政治思想也日益在黨內取得領導地位,主張漸進式實現社會主義,不認同正統派馬克思主義的革命路線。社民黨的改良主義和修正主義代表人物,包括愛德華.伯恩施坦(Eduard Bernstein)。
社民黨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工人運動的主要推動力量。社民黨有份推動成立“第二國際”,促成國際工人階級運動的政治聯合。德國社民黨的路易絲.齊茲(Luise Zietz)最先於1910年在哥本哈根舉辦的國際婦女會議上提出設定一天為“國際婦女節”,並得到當時也是來自德國社民黨的克拉拉.蔡特金(Clara Zetkin)的支持。
早於1890年的德國聯邦選舉中,社民黨就已經成為得票率最高的政黨,當時該黨得票率為19.7%,但因不公平的選舉制度,只能獲得當時德意志帝國議會391席次中的35席,得票率比社民黨少的保守主義政黨德國中央黨(得票率18.6%)卻能夠分得106席。不過,到了1912年的德國聯邦選舉,社民黨成為議會內最多議員的第一大黨,該黨當時贏得34.8%選票,拿下議會397席中的110席。
社民黨于1910年代初的黨員人數多達100萬人,而當時德國250萬工會成員當中大多數都是社民黨的支持者。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德國社民黨支持第二國際歐洲大會的反戰主張,同意一旦爆發戰爭就跟其他國家社會主義政黨採取聯合行動。羅莎.盧森堡(Rosa Luxemburg)於1912年代表德國社民黨參加歐洲社會黨大會時,主張歐洲工人階級政黨必須在戰爭爆發時組織總罷工。羅莎.盧森堡於1913年的一場會議上表示:“如果他們認為我們會舉起武器殺害我們的法國和其他國家弟兄們,那麼我們就要高喊‘我們不會這麼做!’。”
奧匈帝國皇儲弗朗茨.斐迪南於1914年6月24日在塞拉耶佛遇刺而爆發“七月危機”時,德國社民黨和歐洲其他國家的社會主義政黨都紛紛舉辦反戰抗議行動。羅莎.盧森堡在法蘭克福組織反戰示威行動,呼籲德國人民拒絕服兵役,並違抗軍方的命令。羅莎.盧森堡因其反戰立場,而被德國政府以“煽動人民違抗當局的法律和秩序”罪名監禁一年。
儘管有像羅莎.盧森堡這樣的社民黨領袖積極反戰,但是一戰爆發時的德國社民黨領導層,已經被當時彌漫整個德國的民族主義思想沖昏頭腦。當德國於1914年8月1日向俄國宣戰後,好戰的護國主義情緒更是高漲,連社民黨本身的出版刊物也支持戰爭。社民黨的大部分領袖和議員,包括當時聯合黨主席之一的弗裡德里希.亞伯特(Friedrich Ebert),都支持德國參戰。儘管當時社民黨110位議員當中,有14名議員表達反對在議會內贊成通過德國政府發放戰爭債券的要求,包括當時社民黨的另一位聯合黨主席胡戈.哈澤(Hugo Haase),但是最終這些反對戰爭債券的議員也在議會表決時聽從黨領導指示而舉手贊成發放戰爭債券。社民黨支持帝國主義戰爭,已完全背棄其當初的國際主義原則,徹底變成一個機會主義兼護國主義的反動政黨。
反對戰爭的羅莎.盧森堡,聯合克拉拉.蔡特金、卡爾.李卜克內西(Karl Liebknecht)、弗蘭茨.梅林(Franz Mehring)、列奧.約吉希斯(Leo Jogiche)等人於1914年8月成立“國際派”組織(Die Internationale),後來於1916年1月稱為“斯巴達克派”(Spartakusgruppe)。斯巴達克派成員於1918年11月爆發革命時改組成立“斯巴達克同盟”(Spartakusbund)。
卡爾.李卜克內西是德國社民黨創黨人威廉.李卜克內西的兒子。作為社民黨成員,他積極參與第二國際,並且創辦社會主義青年國際。卡爾.李卜克內西於1912年代表社民黨中選為德意志帝國議會議員。卡爾.李卜克內西於1914年8月在議會的戰爭債券表決時,儘管強烈反對德國參戰,但為了維護黨內團結而在表決時棄權。不過,當德國議會於1914年12月針對進一步發放戰爭債券動議表決時,卡爾.李卜克內西是整個議會內唯一投下反對票的議員。
斯巴達克派出版並分發反戰傳單,斥責社民黨擁護戰爭的立場。羅莎.盧森堡因鼓動德國工人展開反戰罷工而再度被德國政府囚禁,這次是被判監禁2年半。卡爾.李卜克內西也因被套上叛國罪而被監禁。
由弗裡德里希.亞伯特等擁護戰爭右傾領袖主導的社民黨,不斷排擠黨內持反戰立場的成員,甚至連“修正派”和“中派”社民黨成員也無法倖免。社民黨修正主義代表人物伯恩施坦,以及“中派”代表人物卡爾.考茨基(Karl Kautsky)等人,紛紛離開社民黨。中派社民黨人拒絕右派社民黨領袖支持戰爭的立場,但也反對激進左翼號召通過革命終結戰爭的主張。被開除或退出社民黨的修正派和中派領袖,後來跟斯巴達克派聯合成立“德國獨立社會民主黨”(Unabhängige Sozialdemokra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縮寫USPD)。獨立社民黨採納反戰立場,要求立即終結戰爭,並推動德國的民主化。
俄國革命的影響
1918-19年德國革命與1917年俄國革命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也可謂是唇齒相依。這場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時所掀起巨大革命浪潮之一部分。
俄國於1917年3月8日(當時俄國使用的舊曆——儒略曆2月23日)爆發“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統治,但革命後上臺的俄國臨時政府,卻堅持繼續戰爭。俄國革命群眾當中的反戰意願相當強烈,革命與反革命勢力之間的角力日益激烈。
與俄國交戰的德意志帝國,認定俄國境內的反戰力量可以迫使俄國退出戰爭,讓德國取得在東方戰線上的勝利。因此,德國政府後來允許載著列寧等布爾什維克領袖的火車,從瑞士穿越德國境內前往瑞典和芬蘭以返回俄國。德意志帝國的統治集團當然不是支持列寧和布爾什維克所主張的社會主義革命,只是在盤算著布爾什維克的奪權會加速俄國撤出戰爭。後來,列寧與布爾什維克黨人領導的“十月革命”,推翻了俄國臨時政府,建立全世界第一個工人國家——蘇維埃俄國。蘇維埃革命政府掌權後的首要政治任務,就是停止戰爭。蘇俄政府跟同盟國於1917年12月簽訂停戰協議並展開和談,1918年3月簽訂布列斯特——立陶夫斯克和約。
俄國革命的成功,激勵了德國的革命者們。德國的工人階級,也都期望俄國會給德國境內的社會主義革命助一臂之力。俄國的革命者們,如列寧和托洛茨基,也期待德國會發生革命,讓新生的革命蘇俄擺脫孤立無援的狀況,並促成實現真正社會主義的“世界革命”。作為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誕生地,德國一直是歐洲社會主義者期待發生社會主義革命的國家。
1918年1月,柏林、漢堡、基爾、魯爾地區和薩克森地區爆發反戰罷工浪潮。罷工行動由一個反戰的工人組織“革命工人代表”(Revolutionäre Obleute)所號召。罷工工人受到俄國革命的啟發,試圖通過罷工行動促成停戰。罷工工人要求實現民主化德意志帝國的政治改革,通過和平談判終結戰爭。罷工工人也呼籲德國政府不把領土訴求納為跟布爾什維克領導的“新俄國”和談之條件,充分展現了革命工人階級的國際主義精神。德國首相喬治.馮.赫特琳(Georg von Hertling)所領導的政府並不理會工人的訴求,德國最高陸軍指揮部直接將部分工廠置於軍隊“保護”下,而許多罷工工人被強行征去服兵役。罷工因此很快被鎮壓下去。

海員起義到走向共和
當德國於1918年瀕臨戰敗之際,當時德國最高陸軍指揮總指揮官埃裡希.魯登道夫(Erich Ludendorff)慌張將兵權交給德國皇帝而自己則逃亡到瑞典,加劇了德國統治階級的政治危機。德國首相赫特琳也因無法處理日益嚴重的危機而被迫辭職,由巴登親王馬克西米連(Prinz Maximilian von Baden)接任首相。
1918年10月29日,德國海軍水手拒絕聽從海軍戰爭指揮部所發出的作戰令,並且發動兵變。起義最先由駐紮在威廉港的海員開始,儘管很快被鎮壓 ,但反抗也迅速地蔓延到整個德國“公海艦隊”(Hochseeflotte)。
1918年11月3日,數以千計海員和工人聚集在基爾港,除了要求釋放因涉及抗命而被拘留的海員,也打出“和平與麵包”(Frieden und Brot)的口號,反映著海員和工人們要求終結戰爭及改善糧食供給的訴求。德國軍方領導下令鎮壓示威者,巡邏部隊向示威者開槍,造成7死29傷。鎮壓並沒有平息起義,反而點燃革命烈火。1918年11月4日,基爾港已完全被4萬名起義的海員、士兵和工人所佔領。起義者成立了“工人與士兵議會”。“工人與士兵議會”或“工人士兵委員會”的成立,是參照1917年俄國革命中所成立的工人士兵蘇維埃。
工人士兵委員會隨後派出代表前往其它主要城市鼓動群眾造反。到了1918年11月7日,革命群眾已經控制了漢諾威、布倫瑞克、法蘭克福、慕尼克等主要城市。
1918年11月9日,革命浪潮沖到柏林,當地大型工廠爆發大規模罷工。斯巴達克派和“革命工人代表”所組織的罷工,得到了社民黨和主要工會的支持。起義者成立了工人與士兵議會,而城內重要建築都被革命群眾佔領。
在慕尼克,工人與士兵議會迫使巴伐利亞國王路德維希三世退位並逃離那裡,成為第一個在德國革命下退位的君主。巴伐利亞是德意志帝國中第一個宣佈成立“人民自由邦”(Volksstaat)的地區。
德意志帝國底下各個王國、大公國、公國的君主們,陸續退位下臺。也是普魯士國王的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於1918年11月9日在一片革命聲浪中下台,終結德國的世襲王朝。
1918年11月9日當天,社民黨主席菲力浦.謝德曼(Philipp Scheidemann)因聽聞斯巴達克派領袖卡爾.李卜克內西正準備宣佈德國為“蘇維埃共和國”,就急急忙忙向聚集在德國國會大廈外的群眾宣佈:“舊的和腐朽的君主制已經崩潰。新的將活下去。德意志共和國萬歲!”稍後不久,卡爾.李卜克內西在柏林城市宮的陽臺上向聚集在那裡的革命群眾宣佈成立“自由的社會主義共和國”。兩個宣佈,是兩條截然不同的革命路線。
人民代表委員會
德國西部大部分地區於1918年11月8日已被工人與士兵議會所接管。工人與士兵議會主要由社民黨和獨立社民黨成員所組成。大多數工人與士兵議會主張建立議會共和國。
不過,社民黨的右翼領袖,如亞伯特,非常害怕革命浪潮會帶來翻天覆地的社會轉型。亞伯特由始至終都意圖要制止社會革命,並不惜一切手段去維護資產階級國家的社會秩序。亞伯特最初支援保留王權,認為只是需要撤換成別人當君主就行,但是當革命浪潮逼近時,擔憂革命一發不可收拾的亞伯特就轉態敦促德皇遜位。亞伯特要德皇下台,只是擔心若君王仍在那裡將會引發更激烈的社會革命。
德國皇帝退位後,亞伯特馬上被委任為接替巴登親王馬克西米連的過渡政府總理。
約百名“革命工人代表”組織的成員於1918年11月9日晚上佔領了國會大樓,在理查.穆勒(Richard Müller)和埃米爾.巴思(Emil Barth)等人的帶領下成立一個革命議會。他們宣佈於次日舉行選舉,柏林每間工廠和每一個兵團都會選出士兵與工人議會,然後再由工人與士兵議會從社民黨和獨立社民黨兩個工人政黨的成員當中選出一個革命的政府。
數以千計的工人士兵委員會成員於1918年11月10日聚集在柏林,以遴選並成立“人民代表委員會”(Rat der Volksbeauftragten)。前一天才被任命為新總理的亞伯特並不同意人民代表委員會的成立,但他卻無法制止。無論如何,亞伯特領導的社民黨仍然能夠參與在人民代表委員會的成立過程中,因此保證了大多數的代表是社民黨的成員或支持者。亞伯特也成功說服獨立社民黨跟他領導的社民黨成立“聯合政府”。
人民代表委員會是1918年德國十一月革命後直到1919年2月期間的過渡期聯合政府,由6名成員組成,其中3人來自社民黨——弗裡德里希.亞伯特、菲力浦.謝德曼及奧托.蘭茨貝格(Otto Landsberg),另外3人來自獨立社民黨——胡戈.哈澤、埃米爾.巴思及威廉.迪特曼(Wilhelm Dittmann)。人民代表委員會政府一上台所做的第一件事情,也是最重要的,就是於1918年11月11日簽署停火協議,結束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8年11月12日,人民代表委員會發佈《致德國人民》(An das deutsche Volk)聲明,公佈了9點事項:
-解除緊急狀態。
-沒有任何限制的集會與結社自由權利,公務員也享有此權利。
-不再有任何審查。廢除戲劇表演的審查制度。
-言論自由。
-宗教自由。
-大赦所有政治犯,停止政治審判。
-廢除強迫所有適齡但沒有服兵役男子在戰略性工業工作的《愛國服務法》(Gesetz über den vaterländischen Hilfsdienst)。
-廢除《奴僕法》(Gesindeordnung)及關於農業工人的特別法。
-恢復因戰爭而被取消的保護工人法規。
人民代表委員會也聲明會落實社會改革。新政府承諾會儘量為人民提供足夠的就業,最遲於1919年1月1日實行每天八小時工作制。新政府也計畫落實失業援助、為人民提供住房、確保人民獲得足夠營養,並且推行以比例代表制進行的選舉。
由於社民黨力圖維持現況,無意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跟獨立社民黨在許多問題上鬧僵。獨立社民黨於1918年12月29日退出聯合政府。獨立社民黨退出人民代表委員會後,兩名社民黨成員——古斯塔夫.諾斯克(Gustav Noske)和魯道夫.威塞爾(Rudolf Wissell),填補了他們所留下的空缺,反革命的右派社民黨勢力因此全面控制德國政府。

德國社民黨圖扼殺革命
為了在十一月革命後重建資產階級國家的秩序,亞伯特尋求曾經跟社民黨合作的中產階級政黨以及舊有上層階級精英的支持,確保德國社會不會出現翻天覆地的巨大改變。亞伯特力圖避免德國出現象俄國那樣的革命激進化,因為工人階級由下而上的社會革命,將破壞保證上層階級繼續支配社會的“穩定秩序”。很明顯的,亞伯特的政治意圖,以及其領導的社民黨所奉行的政策,跟德國革命群眾追求社會解放的政治願景南轅北轍。
亞伯特被委任為新政府首腦不久後,他就跟當時德國最高陸軍指揮總指揮官威廉.格勒納(Wilhelm Groener)聯絡,亞伯特向格勒納承諾新政府會立即採取行動壓制激進左翼力量的崛起,同時也會恢復在革命中被打亂的軍事等級制度,以換取格勒納保證軍隊效忠亞伯特領導的新政府。亞伯特在得到軍方領導的支持下,得以挫敗左翼力量的革命努力。亞伯特不僅騎劫了俄國革命的成果,還不惜跟革命的敵人聯合起來,制止並扼殺任何顛覆既有社會階級關係的社會革命。
社民黨的領袖更樂意跟舊政權的官僚合作,而不是革命中成立的工人士兵委員會。無論如何,工人士兵委員會卻實際上接管了萊比錫、漢堡、不萊梅、開姆尼茨、哥達等城市的行政權。
1918年12月16-21日,“工人與士兵議會全國大會”(Reichsversammlung der Arbeiter- und Soldatenräte)在柏林召開。出席大會的514名代表當中,約300人來自社民黨,而獨立社民黨只有約100名代表(其中10人來自激進的斯巴達克同盟),其餘的則是沒有加入任何革命組織的自由派。大會通過決議,駁回了獨立社民黨主張維持工人議會作為建設社會主義共和國基礎的建議,並敲定於1919年1月19日舉行國民議會選舉。
不過,這次工人與士兵議會全國大會也通過了兩項不符合社民黨利益的決議案:其一,大會呼籲人民代表委員會社會化所有重要的工業領域(如採礦業);其二,選舉軍官,並讓士兵議會掌控紀律權。人民代表委員會拖延執行這兩項連部分社民黨成員都支持的改革,導致工人運動及左翼力量的強烈不滿。
1918年12月24日,德國政府派兵鎮壓柏林的“人民海軍師”(Volksmarinedivision)。人民海軍師是1919年11月11日革命爆發後成立的左翼兵團。德國政府軍和人民海軍師的武裝衝突,成為獨立社民黨於1918年12月29日憤而退出人民代表委員會聯合政府的導火線。
取代獨立社民黨在人民代表委員會所留下空缺的社民黨領袖當中,古斯塔夫.諾斯克被任命負責國防軍事事務。諾斯克大力支持“自由軍團”(Freikorps)。自由軍團是由思想右傾且反共的退役軍人所組成的准軍事組織。諾斯克利用自由軍團去攻擊左翼力量。許多自由軍團的成員後來成為納粹黨的推動者及領袖。換句話說,亞伯特及其領導的社民黨,在扼殺社會革命及摧毀激進左翼政治力量的舉措中,間接地助長了極右翼勢力和納粹主義思想的發展,為後來的歷史大災難埋下禍根。

德國共產黨的誕生
由羅莎.盧森堡和卡爾.李卜克內西等左翼革命者成立的斯巴達克同盟,在德國革命期間,日益對社民黨及獨立社民黨失去信心。
羅莎.盧森堡在為斯巴達克同盟起草的綱領中,提出為了讓無產階級完成革命任務,革命政黨所必須採取的措施,其中包括:解除全部員警、全部軍官以及非無產階級士兵的武裝,解除統治階級全體成員的武裝;工人士兵委員會沒收所有庫存的武器和彈藥以及兵工廠;建立由無產階級組成的赤衛隊,負責保衛革命;取消軍官和軍士的指揮權,以士兵的自覺紀律代替軍國主義的絕對服從,全體成員選舉長官並有隨時罷免的權利,取消軍事裁判權;建立一個革命法庭,負責審判發動和延長戰爭的主要罪犯;立即徵用所有的食品,以確保對人民的供給。
在政治和社會領域上,羅莎.盧森堡主張:取消各邦,建立統一的德國社會主義共和國;廢除一切議會和市鎮參議會,由工人士兵委員會及其各委員會和機構接管它們的職能;由城鄉全體成年男女工人在全德各個企業選舉工人委員會,並由全體士兵 (軍官和超期服役者除外)選舉士兵委員會,工人和士兵有權隨時罷免他們的代表;由全國各工人士兵委員會選舉代表,組成工人士兵委員會中央委員會;取消一切等級差別、勳章和頭銜,男女在法律上和社會地位上完全平等;縮短工時,每天最多勞動六小時;立即徹底改變營養、住宅、衛生和教育事業的狀況。
在經濟領域上,羅莎.盧森堡提出需在短期內落實的措施包括:沒收所有的皇室財產和收入歸公;宣佈國家債務和其他官方債務以及所有的戰爭借款無效;剝奪所有的大型和中型農場的土地,在全國組織中央統一領導的社會主義農業合作社,小農經營仍舊原主所有,直到自願加入社會主義合作社為止;由委員會共和國沒收所有的銀行、礦山、冶金廠和工業、商業方面的所有的大企業;沒收超過中央委員會規定的金額的所有財產;委員會共和國接管全部官方的交通事業;在所有的工廠選舉工廠委員會,應在與工人委員會取得一致意見的條件下處理工廠內部事務,調整勞動狀況,監督生產,最後接管企業的領導;設立一個中央罷工委員會,確保正在全國開展的罷工運動有統一的領導、社會主義的方向並得到工人士兵委員會的政治權力的有力支持。
斯巴達克派一直堅持反對帝國主義戰爭,而跟社民黨決裂。獨立社民黨則在跟社民黨組成聯合政府後表現怯弱,無法阻撓社民黨領袖摧毀革命進程。因此,斯巴達克同盟的激進左翼革命者們都認為是時候獨立建黨,建立一個真正的革命政黨——德國共產黨(簡稱“德共”,德語Kommunistische Partei Deutschlands,,縮寫KPD)。
德國共產黨於1918年12月30日至1919年1月1日在柏林舉行建黨大會。除了斯巴達克同盟,一個由反戰的社民黨人組成的“德國國際共產主義者”組織(Internationalen Kommunisten Deutschlands)也加入了建立德國共產黨的行列。
“革命工人代表”受邀出席德共的建黨大會,但是最後因在數個問題上跟斯巴達克同盟的立場相左,選擇繼續留在獨立社民黨內而沒有加入德共。
羅莎.盧森堡和卡爾.李卜克內西是德共剛建立時期的主要領導人。羅莎.盧森堡草擬了德共的建黨綱領。羅莎.盧森堡認為,如果沒有大多數人民具有清楚意志的支持,共產黨人將無法奪權。羅莎.盧森堡也主張德共應該參加“工人與士兵議會全國大會”所計畫的全國大選,但是她的主張無法獲得多數德共黨人支持。當時德共黨內大多數成員仍然期望通過持續在工廠的政治鼓動及街頭動員的壓力去奪取政權。
斯巴達克起義
德共成立不久後,德國於1919年1月爆第二波革命浪潮,被稱為“斯巴達克起義”(Spartakusaufstand)或“一月起義”。
德國政府試圖於1919年1月4日解除也是獨立社民黨成員的柏林總警長埃米爾.艾希霍恩(Emil Eichhorn)之職務,並以一名社民黨成員取代之,引發了群眾的抗議。艾希霍恩於1918年11月9日革命浪潮席捲柏林時,領導群眾佔領柏林員警總部,並且釋放600名政治犯。1918年12月柏林發生政府鎮壓左翼民兵的暴力衝突時,艾希霍恩拒絕鎮壓示威的工人,因此得到了不少革命群眾的擁戴。
獨立社民黨、“革命工人代表”及德共動員群眾於1919年1月5日走上街頭。艾希霍恩在20萬人上街的群眾示威現場上宣稱:“我從革命中得到這份(柏林總警長)工作,而我只會因革命放棄這份工作。”起義的工人佔領了火車站和報館。起義者成立了“革命委員會”。
羅莎.盧森堡並不支持一月起義,因為她認為當時的革命時機並不成熟,而且革命力量不夠強大;而卡爾.李卜克內西則完全支持起義。不過,羅莎.盧森堡並沒有阻止起義者奪權的努力,但她後來不久卻因統治階級鎮壓這場起義而犧牲了。
獨立社民黨和德共號召於1919年1月7日在柏林進行總罷工,當天約50萬人湧上柏林街頭。部分罷工者計畫推翻社民黨領導的政府,並發動社會主義革命。起義的工人佔領了柏林市內主要建築。可是,領導罷工的革命委員會卻因裡頭的改良派和革命派在推進抗爭方法上的分歧而無法有效行動,奪權行動最後功虧一簣。
部分德共領袖嘗試說服駐紮在柏林的兵團加入起義行列,但是大多數駐紮在柏林的兵團卻仍然效忠於政府。德共在獨立社民黨邀請亞伯特進行談判後退出革命委員會。
亞伯特並沒有意思通過談判平息起義。為了應付工人起義,亞伯特和諾斯克指使右翼的自由軍團通過暴力手段打擊左翼領導的革命。
羅莎.盧森堡和卡爾.李卜克內西於1919年1月15日被自由軍團俘虜,經過折磨後再遭殘酷殺害。羅莎.盧森堡的屍體被拋入柏林的一條運河中,李卜克內西的遺體則被匿名送往太平間。
德共領袖列奧.約吉希斯在柏林調查羅莎.盧森堡和卡爾.李卜克內西被殺害事件時,於1919年3月10日遭右翼分子殺害。
持續的躁動
一月起義被暴力鎮壓下去後,社民黨於1919年1月19日舉行的國民議會選舉中以37.86%得票率繼續成為議會內最大的政黨。獨立社民黨僅取得7.62%選票。社民黨跟保守派的德國中央黨和自由派的德國民主黨組成“魏瑪聯盟”聯合政府。
群眾起義在過後數月仍然在多處發生。
在不萊梅,當地工人議會于1919年1月10日成立“不萊梅蘇維埃共和國”。不萊梅蘇維埃共和國僅維持了短短的25天,就遭到亞伯特政府派出的自由軍團以殘酷手段摧毀。
在巴伐利亞,當巴伐利亞自由邦領導人庫爾特.艾斯納(Kurt Eisner)於1919年2月21日被德國右翼民族主義者殺害後,巴伐利亞爆發聲勢浩大的抗議浪潮。1919年4月,當地共產黨人和無政府主義者在受到“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成立的鼓舞下,也宣佈成立“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國成立不久後就遭到社民黨政府所派出的軍隊和自由軍團剿滅。
魯爾地區、萊茵蘭、薩克森、圖林根、漢堡、柏林等地也發生了罷工和起義事件。
羅莎.盧森堡、卡爾.李卜克內西、列奧.約吉希斯等德共領袖被殺害後,保羅.列維(Paul Levi )擔任德共主要領導人。在列維領導下,德共不再鼓吹立即革命,轉向爭取社民黨和獨立社民黨選民以及工會成員的支持。德共成功吸引到大批左翼的獨立社民黨人加入,讓該黨成為一個群眾政黨,並在選舉中取得重大突破。德共在“魏瑪共和國”時期,是歐洲最大的共產黨,也是蘇聯以外共產主義運動的主要推動力量。
德共於1920年6月舉行的聯邦國會選舉中,得票2.1%,取得4席;1924年5月聯邦選舉,德共得票劇增至12.6%,拿下當時德國國會472席中的62席。德共最好的選舉成績是1932年11月選舉,贏得16.9%選票,拿下國會584席中的100席,是議會內第三大黨。不過,1933年納粹黨上臺執政後,德共遭到取締與殘酷鎮壓,被迫轉為地下組織。
德共於1920年出現分裂,反對德共轉向議會鬥爭的左翼分裂出去成立“德國共產主義工人黨”(Kommunistische Arbeiter-Partei Deutschlands,縮寫KAPD)。德共領導人列維于1921年被共產國際開除,爾後德共因內部派系鬥爭而數度撤換領導人,不過隨著史達林鞏固其在蘇聯的領導地位及對共產國際的控制,反對史達林主義當權派的成員都被排擠與開除。恩斯特.台爾曼(Ernst Thälmann)於1925年當上德共主席,長期領導該黨,直到1933年納粹上台後被捕,1944年在希特勒的命令下被處死。
1920年3月13日,不滿魏瑪政府簽署《凡爾賽條約》及裁軍的德國右翼民族主義狂熱分子發動卡普-呂特維茲政變,魏瑪政府落荒下被迫放棄柏林,先逃到德累斯頓,然後又遷到斯徒加特。無法自保的魏瑪政府隨即呼籲德國工人奮起對抗政變,德國主要工會因此呼籲展開大罷工,除了社民黨,獨立社民黨和德共也響應號召組織罷工,促成德國史上規模最大的罷工,參與罷工的人數多達1200萬,罷工行動癱瘓了整個國家,最終挫敗了右翼的政變。
在魯爾地區,為反對卡普政變的罷工,演變成大規模的革命行動,被稱為“魯爾起義”或“三月起義”(Märzaufstand)。1920年3月13日,魯爾地區爆發反對卡普政變的示威,當地社民黨、獨立社民黨和德共代表自發結盟,並且發表聲明要“通過無產階級專政奪取政治權力”。罷工的工人自發成立地方“執行委員會”進行奪權。獨立社民黨、德共,以及無政府工團主義工會——德國自由工人聯合會(Freie Arbeiter Union Deutschlands; FAUD),將當地左翼工人組織成“魯爾紅軍”(Rote Ruhrarmee),人數約5萬至8萬人,成功在短時間內驅逐政府軍及右翼的自由軍團。不過,卡普政變被挫敗後,魏瑪政府就派出德國軍隊到魯爾地區鎮壓起義,大批起義工人被處死。

1921年3月,德共、德國共產主義工人黨及其他左翼激進組織發動被稱為“三月行動”(März Aktion)的工人起義。起義發生在哈雷、洛伊納、梅澤堡、曼斯費爾德等位於薩克森-安哈爾特州的城市。起義導火線是當時普魯士邦政府派出員警佔領曼斯費爾德的礦業區以解除當地工人的武裝。德共為抵抗員警的進駐而號召起義。但是,起義行動無法得到其他政黨支持,很快就遭到軍警鎮壓而失敗。
德國於1923年出現對革命有利的形勢,當年6月和7月間,物價上漲導致全國各地發生騷亂和罷工。跟共產國際緊密合作的德共,原本已經準備好發動大規模起義,但是最後一刻卻取消了計畫。
1923年10月23日,激進的德共黨人在漢堡發動起義,但是短短一天內就被鎮壓下去。
德共於1923年錯過了革命時機後,德國資產階級得以鞏固其統治,並且穩定了政治形勢。直到1929年再度爆發社會經濟危機時,德國的工人階級運動卻已經在德共的史達林主義官僚領導下失去了抗爭方向。納粹主義的崛起也變得難以避免。
德國革命的失敗,讓蘇維埃俄國變得更加鼓勵,從而也鞏固了史達林主義官僚對蘇聯及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支配。
1918-19年德國革命的教訓
1918-19年德國革命,是1917-1923年世界革命浪潮的重要一部分。這場革命是世界歷史的轉捩點之一,群眾的起義最終促成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可惜的是,德國革命的成果卻被原本就無意進行革命的社民黨改良派政客所騎劫。以亞伯特為首的社民黨右派領袖,跟軍方領導和上層階級精英勾結,確保革命不會影響資產階級的利益。社民黨領導的政府,甚至不惜利用右翼民兵組織,以血腥殘酷的手段鎮壓左翼力量,扼殺社會革命進程。
1918-19年德國革命後的數年間,德國一直處在革命與反革命勢力之間的矛盾與衝突。右翼分子發動的政變遭到工人群眾力量所挫敗,但極左力量所發動的罷工卻也被無功而返。魏瑪政府利用自由軍團這樣的右翼准軍事組織去打壓左翼,為右翼民族主義政治的進一步發展打開了一條路,最終演變成為全世界帶來巨大災難的納粹主義之崛起。
1918-19年德國革命的顛簸過程中,也清楚揭露了改良派社民黨領袖(如弗裡德里希.亞伯特)的真面目。當時主導社民黨的改良派政客,在舊社會制度面臨崩潰、革命浪潮不斷推進的關鍵時刻,站在了革命的對立面。就像他們於1914年在國會內支持帝國主義戰爭那樣,在1918-19年革命期間,為了維護上層統治階級的利益及階級社會的“秩序”,改良派的社民黨政客不惜一切手段去摧毀實現真正社會轉型的可能,甚至包括縱容右翼反革命勢力的殘暴肆虐。
德國革命留給後人的重要教訓是,在社會解放過程中,我們必須打造具有清楚階級意識的群眾運動,以對抗當權的官僚,無論是舊有國家機關內的官僚,還是改良派政黨內的反動官僚。我們也需要有一個具有成熟政治思維而且跟工人階級群眾建立有機關係的政黨,以便能夠更有效地領導勞動群眾的抗爭。
如果德國革命能夠進行到底,不被維護上層階級利益的改良派所破壞,那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國際政局將會很不同,俄國革命有可能擺脫孤立的狀態,史達林主義在蘇聯的發展也許也會受到抑制,而德國的納粹主義也沒那麼容易崛起。只不過,歷史已經是無法改變的,留給後人的卻是寶貴的政治教訓,成功的部分將會是激勵人們繼續行動的靈感泉源,而失敗的部分則是警惕人們的前車之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