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黑即白的我們還剩下什麼?談陳秋實在兩岸三地的接受

每日,武漢肺炎在各國確診人數及死亡人數持續增加的同時,中國境內外的異見聲音及反對勢力也在伺機壯大。兩岸三地儘管長期同時存在著反對中共的勢力,但彼此之間的政治和意識形態角力也是錯綜複雜。

陳秋實:民主鬥士還是中共大外宣?

陳秋實在中國早就為人所認識,他是2014年北京衛視節目《我是演說家》比賽的亞軍,2016年正式成為執業律師,近年多以法律的知識與角度在網上分享對社會、政治、文化觀察的批評,屬於踩界型中國網紅。

但他在中國境外原本不為人矚目,直到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期間,他於8月份隻身去到香港,不單高調接受媒體訪問,更在Youtube,Facebook,微博等網路媒體平台發表所見所聞,希望將親身了解的反送中運動資訊傳達給中國網民。他很快遭受到來自各界和中國官方的壓力而被逼提早離開香港回到中國。

.jpg
陳秋實在反送中運動期間到港了解實況,並高調接受媒體訪問表達意見。

自此,他在中國境內所有的網路平台賬戶皆被封鎖,甚至被限制出境至2019年年尾。但同時,香港黃絲非常關注陳秋實並給予他高度的表揚,稱頌他為中國少有的良心,是「手足」。因為這件事,他在台灣和國外也受到了很高的關注,被視為中國民主鬥士之一。

這樣一位原本在反送中運動中被歌頌的「手足」,去到武漢肺炎事件卻變成了「中共大外宣」,尤其為香港本土右翼及台灣獨派所唾棄,是一種怎樣的演變?背後有什麼政治環境和心理因素在影響黃絲們和台獨派的觀感和理解?

武漢肺炎時期的陳秋實:「面具人」的攻擊和質疑

陳秋實在1月23日,武漢封城前搭乘最後一班車進入了武漢,在網路平台宣布自己將擔任公民記者的責任,為外界披露所見所聞,務求呈現外界見不到的真相。此事令他的關注度再度提升。一邊廂,有不少人敬佩他的勇氣;但很快,出現了完全相反的聲音。

網上開始陸續出現質疑陳秋實的言論及網紅,尤其一名自稱「面具人」的蒙面人士的攻擊得到最廣泛的傳播。「面具人」針對很多小細節進行分析和質疑,比如陳秋實為什麼可以在封城後依然成功入城、為什麼帶了消毒液也可以通過高鐵的檢測、為什麼很多試圖發布消息的武漢城內人士陸續「被消失」的同時陳秋實依然無恙等等。他的結論是,陳秋實是中共的大外宣,看似批評中共政府今次處理疫情的不當手段,實則是在為極權洗地。

.png
陳秋實進入武漢後,網上很快出現一名自稱「面具人」的網紅以很多似是而非卻無實際證據的分析去質疑陳秋實的真正身份和動機。

那些質疑,很多也已被一一反駁,包括陳秋實進入武漢的時間確實是最後一班高鐵。而經過向廣州朋友的求證,高鐵雖然有檢測,但不代表完全不可能帶液體上去,一般的做法是,只要攜帶者可以給予合理的解釋,是被允許的。在武漢肺炎施虐時期攜帶消毒液進入武漢,是非常合情合理的事,可以通過高鐵檢測那關,亦屬正常範圍。至於為何陳秋實比其他人遲「被噤聲」,他曾輕描淡寫地講過自己有很多朋友及支持者在暗中協助,並自稱狡猾。

當時筆者曾預測這絕大可能是中共的政治打壓手段之一。鑑於陳秋實在國內外聲名大噪,若中共貿然對他輕舉妄動,只會突顯自身政權的專制。所以最好的方式便是將陳秋實抹黑為中共的間諜,不單止可分化阻止陳與境外反對勢力的鏈接。當陳不再被大眾所信任及關注時,無論他如何「被消失」或「被死亡」,大家只會理解為這個中共棋子被用完即棄,死不足惜。

事實上,陳秋實在2月6日被證實已正式「被隔離」後,台灣香港馬來西亞網上均出現不少符合了以上預測的言論,認為此事件只是陳秋實和中共的戲碼,不足掛齒。由此可見,這確實是中共打壓異見份子的手段。

非黑即白的政治立場

面對一位從不以真面目示人,也沒提出任何實質證據,單靠一些似是而非的「分析」的人士的言論,何以可以如此輕易地動搖大家對陳秋實的信任?其中一個原因是,猜忌是人的天性,而信任的累積卻很難。這也是為什麼抹黑從來是最簡單直接、成本最低的政治打壓手段。但更重要的因素是,陳秋實溫和改革派的身份及定位並不受台灣及香港本土右翼的歡迎。

陳秋實這種人在政治角力中是非常吃力不討好的,容易兩面受敵。對中共而言,固然任何異見聲音皆是噪音,這是毋庸置疑的。但同時,他也不會得到極端反中勢力的認同和支持。因為陳秋實並不是以推翻中共政權為號召及目標的民運份子,從他一貫的言論及主張看來,他強調自己愛國,只是希望透過和平的發聲方式,令中國社會提升整體的公民意識,從而改革社會。所以,對「逢中必反」的派別人士來說,陳秋實基本上可以簡單被歸納為「左膠」。在香港,對本土右翼來說,「左膠」的原罪甚至可能超越了中共。

台灣方面,不少網民對陳秋實曾經在某個視頻中提到「統一」這個敏感詞非常感冒,理所當然地將他打入敵對的陣營,更加確定他「中共大外宣」的身份,這是非常粗暴及不明智的做法。若冷靜分析他在視頻語境中提到的「統一」,並不直指贊成「統一台灣」,他的意思更傾向是「中國很喜歡統一的概念,卻不注重實質的團結」,實際上是在表達對中國官方及社會不良現象的批評。

.png
台灣和香港本土右翼因為「統一」一詞而直接將陳秋實打為中共大外宣,卻不認真了解他說話的語境。

退一步說,哪怕陳秋實真贊成「統一台灣」,這可以是他個人對某個議題的立場,並不代表他作為一個人的整體,也不能因此抹殺他在中國公民社會的貢獻及存在意義,更不能夠否定他作為被極權欺壓的弱者的身份。

德國著名神學家兼信義宗牧師馬丁·尼莫拉(Martin Niemöller)的一篇二戰過後的詩廣為流傳及被引用:

起初,納粹抓共產黨人的時候,
我沉默了,因為我不是共產黨人。

當他們抓社會民主主義者的時候,
我沉默了,因為我不是社會民主主義者。

當他們抓工會成員的時候,
我沉默了,因為我不是工會成員。

當他們抓猶太人的時候,
我沉默了,因為我不是猶太人。

最後當他們來抓我時,
再也沒有人站起來為我說話了。

這個作品在一般情況下,針對的是沉默的大多數。但今天,

當中共抓陳秋實的時候,我沉默了,因為我不贊成溫和改革。

當李文亮被噤聲直至死去的時候,我沉默了,因為他曾經表示支持香港警察。

當方斌、張毅、徐曉冬…

最後當這個強大的極權來抓我時,環顧身邊,已找不到可以團結抗敵的力量。

 

撰文:陳怡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