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戴倫(Bob Dylan)那一代

 

bob-dylan-net-worth

文:區龍宇

編者按:Bob Dylan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昨日明報發表了幾篇文章議論他,包括這篇。文章認為,要了解他的歌曲,需要了解Bob Dylan的時代。

 

他1963年的The Times They Are a-Changin’(《變革的時代》),就很清楚點明其反叛政治:

參議員,眾議員,你們聽從呼籲吧

不要擋住大門,不要霸住廟堂

凡阻撓者都當殃

外頭的戰鬥正酣

瞬間就震撼你們的窗戶,搖動你們的高牆

因為時代在變

1960年代是世界青年激進化的時代。沒有經濟危機,但青年一代卻同樣感到壓迫 – 政治壓迫,文化與價值壓迫,家庭壓迫,性愛壓迫。他們要追求個性和性的解放,更追求一個比較公平的社會。

打仗不如做愛(Make Love Not War)

雖然國內有較安穩生活,但是那一代人,在全球範圍內,都活在核子戰爭的恐懼中。當迪倫在1962和63年寫他那兩首歌的時候,頭腦中不可能不出現剛過去的古巴飛彈危機。世界兩大陣營,即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冷戰正酣,到處烽火。然而,兩邊的統治者都沒有意識到,不久之後,大家都會火燒後欄!青年一代,都同時起來,分頭反抗自己的統治階級。1968年,更不約而同地反叛了。

make-love-not-war-sign-.jpg
嬉皮士以打仗不如做愛(Make Love Not War)的標語示威

在這個大環境下,激進青年不能不聯繫到制度問題,而一旦聯繫,就容易左傾。但左,不是支持蘇聯共產黨的各國老左,而是所謂「新左」(New left),其特點是批判資本主義之餘,也批判所謂社會主義陣營,批判它們不是真左翼或真社會主義。

而且,新時代下的新世代,不只復興了自由的社會主義道統,而且催生或者復興/更新了各種各樣的反抗運動:

 

社會運動,百花齊放

1 和平運動:反對越南戰爭,反對核武,要求解除一切核武;

2 民權運動:美國黑人平權主義者提出「黑就是美」(Black is beautiful),與歧視有色人種的種族主義抗衡。這個口號及其論述,鼓舞了美國和世界各地有色人種的平權運動。

3 性革命:追求性解放,當時有句口號:Read Reich and act accordingly! 意思是「讀賴希的書,做賴希的事!」賴希(Wilhelm Reich 1897-1957)是德國心理學家,主張性解放,指出性壓抑造就威權主義性格。

4 女權運動:Carol Hanisch首先提出「個人的就是政治的」(Personal is Political),是為了反駁那種保守派觀點,即認為性別,外貌,墮胎,兒童保育和家務勞動等等,都只是個人問題,與政治制度無關。

5 同性戀運動:1969年的《石牆騷亂》(The Stonewall riots),促成了群眾性反抗。當時警察搜查了名叫石牆的同性戀酒吧,逮捕很多人,結果引起劇烈抵抗,並催生了群眾性的同性戀運動,日後又開拓新領域,演變成LGBTQ。

6 原住民運動:美國200名印第安人,在1973年2月27日佔領了南達科他州的傷膝鎮(town of Wounded Knee),抗議美國政府從未兌現其與原住民所締結的舊條約,並要求重新開始條約談判。反抗雖然失敗,但復興了原住民反抗運動。

7環保運動:1962年Rachel Carson已經發表了她的名著《靜默的春天》。同時,石化燃料上癮所造成的環境污染(例如漏油),再加上霸權國家在國境之外搞核試,也刺激了當時的環保運動。

和香港很不同的是,當時無所謂單議題運動;各種運動,各有發展,但又整體劍指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的深層權力結構。

 

香港九十後,準備好了嗎?

當時青年一代發動了一場全方位革命,即使後來在政治上被打敗了,但在社會、文化、性愛、藝術的方方面面上,其實征服了統治者和上一代!(雖然,進步與保守的角力,從未止息)。除了客觀原因,那是因為,當時青年一代在思想上有準備。那個時代,外國青年人讀書之多之廣,辯論之深與寬,無論是香港的五十後,還是今日九十後,都難望其背。傘運之後的新一代,又準備好了嗎?從自決到獨立,手到拿來,但會不會像之前泛民的「民主自由人權法治」,不過是口號,甚至只是自己上位的口號和敲門磚呢?目的既達,便棄如弊履呢?究竟,他們是否有思想上的深度,可以唱出迪倫唱過的以下幾句呢?

你們的舊路在急急老化

無法出力,不如讓路

因為時代在變

 

全文請到:

http://news.mingpao.com/pns/dailynews/web_tc/article/20161016/s00005/1476554838646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