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捷徑的民主路--關於淨選盟第五次大集會後的雜想

原文轉自安那琪的文字烏托邦2.0

文:安那琪

編按:剛過去的周六,馬來西亞舉行Bersih 5(淨選盟)的集會,成功動員大量人民出現,抗議總統及政府貪腐。其實在此之前,民眾一直處於無力、政治氣氛低迷的狀態。2013年的淨盟集會曾為大馬人民帶來政治希望,整個社會氣氛高昂,惟最後亦無法替換政權,使民眾一直處於政治低氣壓的氣氛,之後甚至難以再度動員,與香港雨傘運動後的挫敗情緒同出一轍。馬來西亞這次的集會,又為我們帶來什麼啟示呢?

盡管在事前面對著來自紅衣人親巫統政府流氓組織的多番阻撓,以及集會前一天數名跟淨選盟有關的活動人士被警方逮捕,但仍然無阻成千上萬民眾於2016年11月19日這天走上首都吉隆坡街頭,再一次用黃潮去傳達人民反對貪腐政權、向往民主改革的心聲。

這次淨選盟大集會,參與人數至少5萬人,雖然比之前兩次大集會(2012年4月28日淨選盟第3次大集會及2015年8月29-30日第四次大集會)的人數來得少,但是在過去一年多來我國整個反對派政治力量陷入低潮及街頭動員人數日益減少的背景下,這次參加集會的人數已經是非常可觀。況且,親巫統紅衣人組織的反制集會,只動員到約4-5千人,在人數上遠遠不及淨選盟而草草了事收場,紅衣人軍團在阻止淨選盟上徹底失敗。

 
參與淨選盟集會的人士於2016年11月19日這天早上就開始聚集吉隆坡市區數個地點。不過,一如既往的,警方一早就封鎖原定游行終點——獨立廣場,也封鎖多條道路禁止車輛行駛。從孟沙輕快鐵站出發的集會人士,在中午時分步行不到一公裡後就被警方設下的路障堵住去路。後來,很多集會人士繞道前往跟聚集獨立廣場附近地帶的群眾會合。到了下午的時候,集會人士移師到KLCC,並在那兒結束這次的抗議活動。

這次淨選盟大集會的五大訴求是:
一、干淨選舉
二、干淨政府
三、議會民主
四、異議權利
五、賦權沙砂

警方在集會結束後,繼續逮捕跟淨選盟集會相關的政治人物及社會活動人士。於集會前夕就被捕淨選盟2.0主席瑪利亞陳,在被扣押一個晚上後,遭警方援引《2012年刑事罪行(防範措施)法令》(SOSMA)拘留,成為這個納吉時代頒布的惡法之最新受害者。

 

淨選盟十年波折起伏

經過7個星期的淨選盟火炬行全國巡回,到2016年11月19日的群眾上街,淨選盟第5次大集會算是“告一段落”。緊接著的是聲援政治扣留者瑪利亞陳的一連串行動。
淨選盟第5次大集會在政治氛圍低靡及當權者以各種下三流手段打壓下,仍然能夠號召到成千上萬人上街,算是相當成功的。不過,還是有很多對這次淨選盟集會在各方面上不足的批評聲音。

淨選盟運動成立已經十年,從當初由在野黨發起成立,到後來由非政府組織活動人士接手,這十年來經歷了種種波折起伏,但淨選盟已經是我國過去十年來規模最大的民間政治運動。9年前,2007年11月10日的淨選盟第一次大集會,跟當年的另外兩場大規模街頭抗議行動(律師公會發起的“正義之行”及興權會大集會),推波助瀾形成了 2008年全國大選的“政治海嘯”。2011年7月9日淨選盟第二次大集會,在事前遭到警方以強硬手段鎮壓下,群眾仍然無畏無懼堅持上街抗議,掀起了一波又一波街頭抗議的浪潮,並於2012年4月28日的淨選盟第三次大集會達到了民主改革動員的高潮。納吉政府為了保住政權,試圖通過進行純粹表面功夫的“政治轉型”去擺平民怨,但是仍然無阻巫統國陣在2013年5月全國大選中的“慘勝”(國陣在2013年大選中盡管得票率只有47%,但是拜選區劃分不公所賜,而仍然保住國會多數議席而繼續執政)。

政治低氣壓及機會主義政客乘虛而入

2013年5月大選後,我國的民間社會運動及反對派力量就出現走下坡的趨勢。除了因為經過兩年士氣高昂的群眾動員後卻無法在選舉中替換政權而引發的普遍“失落”情緒,而反對派陣營中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繼續浮現,導致2013年大選後,整個反對政治陷入低潮。政黨內鬥、安華入獄、民聯分裂、伊斯蘭刑事法爭議等,加劇了民眾的失落及無力感。

2015年8月29-30日連續兩天的淨選盟第4次大集會,是因大筆被懷疑跟大選有關巨款流入納吉個人銀行戶口而引發的。那場集會盡管出席人數是2013年大選後規模最大的群眾抗議活動,但是卻因出席者的族群比例“失衡”(以非馬來人占大多數)而被當權者利用來炮制族群矛盾問題,還在淨選盟集會兩個星期後由挺納吉的巫統外圍組織搞一個“捍衛馬來人尊嚴”的紅衣人集會,轉移了民眾視線。

2016年初,馬哈迪派系被納吉轟出巫統後,就轉向跟在野黨和非政府組織領袖合作,發動《公民宣言》,但是虎頭蛇尾。馬哈迪、慕尤丁、慕克裡茲等機會主義政客,因無法在巫統黨內推翻納吉,唯有另起爐灶成立新黨,還“改頭換面”跟反對派力量合作,也高舉起“民主改革”的旗號來了。一馬發展公司(1MDB)醜聞愈演愈烈,巫統黨內派系分裂或有可能削弱統治集團,但是主流在野黨因本身分裂危機自顧不暇而無法趁機推進一把,而失勢的馬哈迪派系脫離巫統所帶來的衝擊,遠遠不及1998年安華被開除而引發的政治風暴。民間黨團反對力量跟馬哈迪合作,引起了民間組織之間的分歧,畢竟稍有政治參與經驗的人士,都不可能忘記當年馬哈迪執政的種種惡行,也深知跟馬哈迪這種為短期利益(推翻納吉)的結合並不可能長久維持下去。況且,馬哈迪轉態向民間反對力量靠攏,也是其已經無計可施下迫不得已的機會主義冒險嘗試。馬哈迪於2015年淨選盟第4次集會上的突然現身,已經露出端倪。

馬哈迪還甚至借助淨選盟第5次大集會作為其“洗心革面”的政治表演舞台,也難怪有不少人感覺淨選盟游行到KLCC的做法,有種被馬哈迪騎劫的感覺。不過,如果淨選盟不是過去十年來我國最大的民間社會運動,馬哈迪之流也懶得去騎劫啦。

 

淨選盟十年來經歷種種波折,如今已經走到一個瓶頸。出席者人數的下滑,或多或少反映著向往替換政權、民主改革的民眾仍然無法走出無力感的陰影。不過,人數上的突破還不是主要的考量,就算是再號召多一兩場淨選盟大集會,相信還是會有成千上萬人上街的,關鍵是這場民主改革的運動要如何走下去,如何給予當權者最有力的施壓,以及如何將參與者人數上的量變轉化成實現民主改革目標的質變。

 

淨選盟的溫和路線

在淨選盟第四次大集會時,就已經有各種批評的聲音,包括“偏移原本目標”(淨選盟本來是爭取選舉改革的,怎麼變成倒納吉了?)、淨選盟集會淪為“嘉年華式集會”、集會標准作業(SOP)的爭議,甚至連音響也被人詬病。這次的淨選盟也是一樣。

就集會形式上而言,不少人認為淨選盟的集會形式過於“保守”或“溫和”,而且好像嘉年華會那樣。淨選盟自第一次大集會以來,都是采取溫和的形式進行群眾抗議,只是第一次和第二次集會時一開始就遭到警方暴力鎮壓,而第三次則是鄰近尾聲時警方以有人突破警察防線進入獨立廣場為借口展開暴力鎮壓。淨選盟的訴求原本都是溫和不過的了,只是要求選舉制度上的一點改革,但是巫統國陣政權一直都冥頑不靈。

淨選盟的“溫和”形像,加上改組為淨選盟2.0“去政黨化”(去政黨化並不代表去政治化,因為選舉改革本身就是很政治化的事情)後,的確吸引了很多原本不關心政治的人們之支持。每一次淨選盟集會,都會有第一次參加集會的“菜鳥”。況且由於出席集會人數之眾,籌劃集會的淨選盟領袖不可能采納被視為較激烈的抗議手段,如長期(數日甚至數周時間)堵路占領、用肢體衝撞警方防守線等,畢竟要冒的風險非常大。

 

形式不是一切

集會游行或示威抗議的形式有很多,有群眾大會式的、政治講座式的,也有載歌載舞氣氛輕松的嘉年華式的,都只是形式而已。也有較為激烈的(注:激烈的抗議形式並不表示就是激進!),如類似“黑塊”戰術所使用的破壞公物、街頭武鬥、騷亂手法,但這種示威形式通常以小眾方式進行,也很難在一般情況下取得大多數民眾的共鳴及響應,很多時候也會被媒體將激烈抗議中的暴力行為 形像無限放大,結果模糊了示威的訴求內容。有些時候,甚至是當權者或警察本身安插故意鬧事的破壞分子混進抗議游行隊伍中去挑起激烈抗議形式。

示威抗議或社會抗爭的形式,可以因形勢而改變。沒有一成不變的形式。只是齋喊政治口號的游行過於沉悶,就必須有歌聲配合。如果靜坐多時沒有任何成果,可以進行絕食,或者把行動升級衝擊權力機構的 所在地……爭取民主及社會正義的抗爭,是一個長遠且持久的過程,完成了一個目標之後,還會有更進一步的目標,形式會根據具體條件所需而改變,並沒有“和平就是王道”、“勇武就是唯一途徑”的標准方程式。

社會運動應該是百花齊放的

舉辦淨選盟集會這樣的大規模群眾抗議行動,主辦方肩負著照顧參與者安全的重任。畢竟,沒有任何集會組織者會拿不認識的參與者的人身安全去冒險,在莽撞的情況下讓集會參與者受到傷害。集會主辦方無法控制警方是否采取暴力手段鎮壓,但是能夠盡量避免集會參與者作出無謂的挑釁行為或暴力破壞。

不過,集會主辦單位過度執行保安,也會引起限制表達自由的問題。在這次淨選盟集會上,有淨選盟負責保安的志工試圖阻止同志團體揮舞彩虹旗。如此做法其實是在排擠擁有共同議程但來自不同背景的團體,尤其是被認為是少數或邊緣化的社會群體。

同志爭取平權難道跟民主和選舉改革沒有關系嗎?難道同志在大選時不用去投票?今年五一勞動節也有人揮舞彩虹旗,但是沒有人包括主辦方會認為同志跟五一勞動節沒有關系,因為有不少工人也是同志、很多同志也是工人呀。來自不同背景的社會團體,如環保組織、工人、農民、城市開拓者、原住民、學生等,都會出席像淨選盟集會這樣的大型群眾動員,他們有權利在大型集會上表達屬於他們本身的訴求,同時也可以將各自群體的訴求跟大家共同的訴求結合起來,這才是真正的社會政治串聯,強化民主運動。

雖然淨選盟運動是單一議題(選舉改革 ),但是眾多參與在其中的團體個人,除了認同淨選盟的基本訴求,本身也有各自跟這些基本訴求沒有衝突的訴求。讓這些訴求通過各自的創意方式,無論是從大字報、布條、模型、演說、歌唱,還是行為藝術等形式表達出來,都是在豐富著這場運動的內容與形式,加強民間不同群體之間的理解與合作,為未來的運動起著推進的作用。爭取民主與社會正義的運動,本身就應該是百花齊放的。

民主抗爭是持久的過程

社會改革不是經過一兩場游行集會就水到渠成。爭取民主與社會正義的抗爭是一個持久的、不間斷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會經歷高低潮及種種波折起伏,這是變革與反動力量之間的角力。當力量對比有利於進步力量時可快速推進改革議程,但當力量對比不利於進步力量時則當權反動勢力就會得寸進尺“收復失地”。

淨選盟的運動十年走過來,激發了不少新一代人投身在民主改革的隊伍中,也不免會面對到瓶頸。如今,納吉領導的巫統國陣政權依靠不公平的選舉制度看似“固若金湯”,加上玩弄種族與宗教矛盾去 分化人民,還有主流在野黨之間的各懷鬼胎而無法真正聯合起來,讓很多人感到改革“無望”而變得消極。消極的態度,無論是在社交媒體上訴諸於鼓吹盲動情緒的犬儒式憤世嫉俗言論,還是現實中走上偏激極端主義(種族主義、排外、宗教極端主義等)的路線,都只會讓掌控實權的統治集團在深重社會危機中得以保住其權位,無助於推動促進民主及改善民生的社會抗爭。

推翻貪腐政權、實現社會改革的過程,並沒有捷徑可抄。也許日益深重的社會經濟與政治危機會引發大規模自發性的抗爭浪潮,但是若沒有能夠提出明確 改革綱領及提升群眾進步政治意識的社會抗爭組織,群眾的抗爭不可能走得太遠,不然就是最終由機會主義政治精英收割抗爭成果。不要機會主義政治精英收割人民抗爭的成果,就必須要有扎實的政治組織工作去提升群眾的政治意識。

以議會選舉為目標的主流政黨,不可能會將真正提升群眾政治意識列為本身的首要議程,而寧願繼續通過情緒動員去“培養”一批又一批只懂得追隨領袖的政治隨從,無法真正強化人民群眾的力量。要強化人民群眾的力量,就必須通過長期深入民間的政治教育、組織及日常抗爭中去提升群眾的政治意識。這些工作必須由具有進步政治綱領的政黨及民間組織長期地去進行、經營且不斷從實踐中尋求新突破,沒有任何捷徑。

2016/11/21

發表迴響